•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县情概况>风景名胜>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荆紫关

来源:淅川县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3-06 06:49:30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北方十三省市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
    荆紫关古镇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处,距淅川县城75公里,有"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称。荆紫关兴于汉,发展于唐,极盛于明清。现存明清五里长街,有房舍2200余间,店铺700余间。著名的建筑有荆紫关关门、山陕会馆、平浪宫、万寿宫、禹王宫等古建筑。位于荆紫关北部白浪街中心的三省界碑有"一脚踏三省"之称,游人至此,无不投足一试。(导游词附后)
门票价格:暂无
营业时间:夏季8:00---18:30   冬季8:00---17:30
联系电话:0377---49465000
景区图片:
   










    
导游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要去参观的景点是千年古镇荆紫关。荆紫关地处河南省淅川县西北边陲,距淅川县城75公里,位于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称。荆紫关的关门、平浪宫、山陕会馆等建筑群1987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区域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五里长街古建筑群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紫关镇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荆紫关北接秦川,南通鄂渚,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要塞和商贸繁盛之地。兴盛的丹江河运给荆紫关带来了繁华的商业贸易,使它成为了百里之内最繁华的集镇。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陆交通,使古时的荆紫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西汉时期,荆紫关即成小集,始名草桥关。唐朝中叶京都长安鼎盛繁荣,南方许多物资都要通过"丹江通道"运往长安,当时,荆紫关河运码头已发展到上、中、下三处,泊船上百只。航运和商业的兴盛,使荆紫关进一步繁华起来,逐渐形成集镇。元朝时,荆紫关叫荆籽口。明代改荆籽口为荆籽口关。这时,丹江航运再度繁盛。《旧志》中记载,当时的荆紫关是"康衢数里,巨室千家,码头上百艇接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异常繁华。"随着航运和商业的繁荣,人员不断增多,从而自然形成长达五华里的街道。清朝时期,由荆籽口关演变为荆子关。清朝中期(公元1772年),荆子关的河运空前繁荣,商业同时达到鼎盛时期。当时,码头每天停泊各类船只百余艘。"帆樯林立、绵延十余里"。繁华的河运带来了繁华的商业贸易,荆子关成为方圆百里的货物集散中心,是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区的商贸重镇。南北各地的商人云集于此,形成了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三家骡马店和二十四家大商行。在这条五里长街上,各帮都建有会馆和庙宇,八大帮会的会馆或庙宇都有各自的特色,街上有专为船工、客商们服务的饭馆、酒楼、旅店等上百家。民国初年,取紫气东来之祥意,又改"子"为"紫",即成为"荆紫关",沿用至今。
    解放后,丹江水路运输逐渐被陆路运输所取代,丹江上游河道基本淤塞,航运也随之冷落。昔日繁华的荆紫关古镇在历史的风雨中虽饱经沧桑,斑痕累累,但由于当地政府的保护、维修,现在荆紫关不仅显示着古朴、凝重的独特风格,而且还焕发出新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电影《阮氏三雄》、电视连续剧《包公》均在此拍摄外景。
    关门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荆紫关古镇的关门,它位于荆紫关南街,古为守城之用。相传很早就有,只是屡建屡废,多废于战乱年间。现在的关门建于民国三年(1914),门楼是小石雕叠错成花纹状,故称"花城门"。貌像石牌坊,二层级,单拱门,砖石结构,跨街而立。门额上嵌大理石横匾一块,上面刻有遒劲的"荆紫关"三个大字。
    清代一条街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荆紫关清代五里长街,古街道南北走向,分南、中、北三街,每一条街都是直街,街于街之间有斜弯相连。古老的街道被山水环拱,且融合南北的建筑风格,显得古朴而独特。长约五华里的古街道盖满古香古色的房舍楼阁,修建了一座座豪华壮观的馆舍殿堂。各种房舍大都是雕栋画梁,独具风格。一街两行房连房,现存的700余间清代建筑,基本维持原貌。街道上的房舍,一般临街的都是门面房,木板嵌成门面,昼抽夜闭,便于做生意。里面多是两到三重小院,小院多以过厅相连,南北多为厢房。这样严谨合理的民居,往往可以容纳一家三代、四代居住,真正迎合了古人祈求的"四世同堂"、"门丁兴旺"等美好愿望。厢房一般都是后墙高,前墙低,一个坡面,屋深很浅,便于利用狭窄的空地搞对称建筑,使其布局严谨,结构合理。每一个院落的门面房两侧前坡都有1米多长的封火山高叠,俗称"防火墙",主要作用是在邻居家发生火灾时用以隔绝蔓延的火势。古街的居民在防火墙上加以彩绘和雕刻,使之不仅成为房屋防火设施,更作为一种装饰构件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平浪宫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平浪宫,它是荆紫关古建筑群中较为豪华壮观的一座。平浪宫座落南街,距关门五十米,座东面西,前望丹江河,地势优越。平浪宫又叫杨泗庙。占地500平方米,现有宫房五座,分前、中、后三宫和耳房。前宫是暖阁,中宫是拜殿,后宫供奉的是杨泗爷。平浪宫是由古丹江航道船户捐资修建的殿堂,寄托着丹江恶浪险滩中航行的船工们对航途风平浪静的祈祷,对美好生活风调雨顺的向往,类似于东南沿海的"妈祖庙"或"海神庙"。
    现在,我们站在平浪宫门前,看到宫门的南北两侧有对称的钟鼓二楼,南面叫钟楼,北面叫鼓楼。两楼造型相同,均系正方形,四角攒尖,三层,重檐叠起,尖和檐装饰着木雕的龙头,形象逼真,在同类建筑中实属罕见。楼内各有4根大柱和12根小柱直托楼顶,它们象征着一年四季十二月风平浪静、风调雨顺。楼内所用木料多为质地硬韧的檀木和杉木,风剥雨蚀不走原样。两楼的木条上是木雕组画,有"二龙戏珠"、"二马奔腾"、"嫦娥奔月"、"天地日月"等,还有一些小巧的草木花卉和山水画幅,都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两楼外侧的顶部竖有铁叉,铁叉框内嵌有铁字,钟楼是"风调",鼓楼是"雨顺"。"风调雨顺",不只是船工们的美好愿望,也是天下人的共同心愿。
    下面我们从过厅进入前宫。这里是花雕格扇,两边塑的水妖分别为蜗牛精、龟精、黑龙精、田螺精,这都是为杨泗爷站岗护卫的。往前走为中宫。过去这三间是通间,没有界墙,这些界墙为后人所建。门檐都为透花木雕,宫内那边壁画为"雄鸡报晓",这里是"嫦娥奔月"。中宫的南北山墙上各竖有铁叉,南写"万古"、北书"千秋",合起来,万古千秋。希望该宫永存,保佑世人永远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现在呈现在咱们面前的是后宫。她的前檐是硬山式建筑,明檐明柱,过去两边装的是透花格檀。后宫比中宫稍小,但是造型优美,里边供奉的是"杨泗爷"。杨泗爷是过去船工们所敬奉的河神,两边是青鱼将军。据碑文记载,该宫建于清初崇德年间(公元1638年),后有重修。
    杨泗爷是渔民船工们的保护神。每次出航,船工们都要朝拜杨泗爷。六月初六,是杨泗爷的祭日,这天,渔民船工要举办大型的祭祀活动。杨泗爷庙,只有沿河的集镇有,其它内陆城镇极少见。传说,很早以前,丹江叫黑河。黑河里有一个老龙王,被鲤鱼精所迷,经常兴风作浪,掀翻船只。龙太子多次劝父亲,黑龙王不但不听,反而免去龙太子之位,把龙太子赶出龙宫。龙太子出了龙宫,投胎到黑河岸边一杨姓家中,排行老四。杨老四出生后,便能在丹江河里玩耍,在浪尖上睡觉。六月初六那天,杨老四用盗出的斩龙剑,杀死了兴风作浪的老龙王,而杨老四也被鲤鱼精用暗箭射死,鲜血染红了黑河。自此,黑河风平浪静。为了纪念龙太子,人们改黑河为丹江,并在丹江沿岸建平浪宫或杨泗爷庙,把六月初六作为庙会的日期。每年一到农历6月初6,河道上、码头上的船工们都纷纷到此祭祀,希望出船平安,一帆风顺。
    万寿宫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万寿宫。该宫座落于中街,始建于清代(公元1652年),居于平浪宫北侧80米处。该宫俗称"江浙馆",是江苏、浙江一带商人建的会馆。该宫座东向西,临街而建,具有古典风味。现存房舍十七间,宫门三间,暗楼式结构,门楣上竖有匾,题"万寿宫"三字。后宫三间,梁柱叠错,有木雕彩绘。房顶虽经维修改建,但仍维持原貌;侧宫三间,虽有破败之象,但原貌依存。宫门进去后到后宫房,两侧是对称厢房八间。"万寿宫"之名为何人所起?"万寿宫"三字为何人所题?现在还无从考证!是想该宫万寿,还是建造者万寿?可能是两者俱有吧!应该说,表达了建造者一种美好祝愿。
    马饮桥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穿过的小桥叫马饮桥,它是连接古街道南北的一座古桥,桥长13米,宽5.5米,中间是小磨沟小河。该桥始建于西汉末、东汉初期(约公元26年)。据传王莽撵刘秀时,刘秀在此处饮马而得名。初为石板桥,解放前夕,石板古桥被炸,1953年12月改建为木板桥。1972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拱桥至今。2002年秋又重新修建,恢复了桥两侧的石柱和石栏,栏板上雕刻着当年王莽撵刘秀时的情景图案。
    禹王宫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禹王宫的门前。禹王宫又叫湖广会馆,是嘉庆十年由湖广两省商人捐资修建的,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禹王宫南与马饮桥接壤,北与陕山会馆相邻。座东向西,分前、中、后三个宫。前宫三间,很有气势;中宫和后宫都是三间,古典样式,歇山建筑,檐柱有许多石刻木雕,或人物、或花草、或鸟兽,造型奇特,惟妙惟肖。后门侧面有门楼,门楼上篆刻"万福"二字。
    最壮观的是宫门。宫门上下都用石条砌成。石条上多有雕刻精巧的石雕。门楣竖立着黑色大理石匾,匾上刻有"禹王宫"三个石字。宫门最惹人注目的是两侧门阙上的图案,每一侧均为两组。南侧上组是"梅挂古钟",北侧上组是"喜鹊白鹤"。上面两组的图画构思奇巧,给人一种生动有趣的感觉,能使人展开丰富的联想。南北两侧的下组,也就是石门框上雕刻着一幅对称的画面:脸挂长须,脚穿长靴,身披长衫的禹王,手拿一个长长的条幅,南侧的条幅上刻着"万姓赐福",北侧的条幅上刻着"千古流芳",画面寓意深藏。宫门两侧的圆石墩上亦是石雕图案。
    由于历史的原因,禹王宫虽然失去了它昔日的风采,但它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眼中的旅游圣地。
山陕会馆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山陕会馆。它座落于古街中段,北与禹王宫相邻,座东向西。山陕会馆建于清朝道光13年,为山陕商人筹资兴建,故名山陕会馆。该馆一进四阶,有馆房29间和对称的钟鼓楼,规模较大,是荆紫关古建筑群中最大的一座,分前馆、中馆、后馆、过道房等。
    会馆门前一对雄狮对立,高约四尺,北面雌狮托幼狮神情投入,南面雄狮滚绣球憨态可掬,整个房舍地基全部由长方体石条铺成,墙体二尺多厚,气势宏伟,看似皇家宅院,又好像佛门净地。
    临街五间,是雄鹰挑檐式建筑。南墙上塑有福禄寿禧图,北墙石刻牧牛图。再看门前的四个柱石上,全是透雕石刻。四个透雕狮子托石鼓,狮子下透雕四柱,中刻圣书图,下刻波纹表示水是生命之源;透雕四柱表示天是由四个柱子支撑着,还有蛟龙倾天之说;柱上石狮是权力的象征,表示权力至高无上;狮上石鼓表示天,下面方石表示地,这表现的是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圣书图表示教育是治国之本,也体现了这座历史名镇很早就注重教育的优良传统。
    前馆三间,中间是过道,门上檐有两层石雕图案。前馆进去是过道楼,也叫戏楼,四角挑檐,两层式硬山建筑,呈凸状。戏楼的结构和造型都很有考究,楼的前后檐上都有木雕组画,从"西天取经"等图中,可见其雕绘技艺的高超。
    中馆是四角挑檐的歇山式建筑,呈凸状,房坡很陡,每坡由不同形状的三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建筑奇特。馆门两侧有形状逼真的"麒麟望北斗"、"丹凤朝阳"、"雄鹰展翅"等木雕。馆的前后檐是小木框堆砌叠错而成的木雕斗拱,高约1米,立体感很强。中馆前面的南北两侧有对称的钟楼和鼓楼,正方形,四角攒尖挑檐,两级,造型也很精巧。楼内"哪吒闹海"、"仙鹤送书"等木雕组成富有神话感和传奇色彩的图案,很是美观。
    后馆是一座完整的房子起了两个脊,看着就像两座房子联结到一起,令人叹为观止。
    山陕会馆的木雕、石雕非常多,各个房柱的柱顶石上都有四个小狮子,加上门沿,房角等处的石雕小狮,留下了"会馆的狮子谁也数不过来"的说法,可见其多。2003年,国务院文物保护部门专门拨款500万元,用于该馆的修复重建。相信不久的将来,山陕会馆又将以古朴典雅的原貌呈现于世人面前。
    革命军事纪念馆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荆紫关革命军事纪念馆,该馆位于荆紫关文化站院内,共有房舍18间。内设"首长室、指挥中心、参谋室、作战室、机要室等,并有毛主席和中原军区李先念、王震等首长的照片、军令手迹等珍贵资料若干份。纪念馆主题以历史资料为基础,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在荆紫关开展的革命军事活动为一体,再现了革命前辈的戎马风采和荆紫关战略要地的历史地位。既是旅游景点,又是德育教育重要基地。详细情况还是请纪念馆的同志为我们做介绍。
    河街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的是荆紫关河街的中码头。荆紫关河街与刚才咱们游览的清代五里长街平行,许多店铺可通过庭院与五里长街的门面房相连。荆紫关丹江河街的形成,早于清代五里长街。河街的前身为码头。有上、中、下三个大型码头。现在只剩下咱们看到的中码头。光绪年间,初步形成二里河街。河街临河而建,其建筑风格与清代五里长街迥然不同。大家看那些吊楼,全部是依着地势,木柱立地,矗立河边。河街上,有专为船工、客商服务的饭馆、酒楼、旅店上百家。船泊河上,拾级而上,或购物,或饮酒,方便、惬意。随着时间推移,丹江河道向西偏移,河街下面只剩下茫茫沙滩,河街也随之衰败。现在咱们看到的石砌大渠,是武当山水电站引渠。大渠宽4米,深2米,自北向南,为古老的河街增添了新的生机。据悉,荆紫关党委政府已把恢复河街纳入到旅游规划之中。在不久的将来,大渠里,小型游船穿梭;河街上大红灯笼高挂。那沉睡了多年的吊楼,将浓妆艳抹,迎接四方游客。
    "一脚踏三省"界碑 各位朋友,我们进入荆紫关的时候,我就告诉大家,荆紫关的景观特点有四个字:街、桥、边、寺。边有"三边古镇"、"鸡鸣三省"、"一脚踏三省"等之说。现在,我们站立的街,叫白浪街,为三省共有,故曰"三省一条街"。前面这道碑亭,叫三省友谊碑,是1987年三省人民合资修建。碑西属陕西白浪镇,东南属湖北白浪镇,东北属河南荆紫关镇白浪村。碑亭下有一块三棱石,叫"三省石"。一脚踩上,便脚踏三省,这就是"一脚踏三省"的来历。
    提及白浪街,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呢。远古时代,一颗耀眼的火星(陨石)从天而降,五彩斑斓,光芒四射,煞是壮观。云游的金榴仙子看得眼花缭乱,留恋难舍,遂嫁火星为妻。当地居民以为是火神、仙女下凡,不敢怠慢,便建起了古刹火星庙,庙前立巨碑二尊,中间夹一三尖石(陨石),石旁长一颗金榴树,四季枝青叶繁,榴花飘香,金榴溢彩。庙四旁居住着秦鄂豫三省居民。清朝道光年间,以此庙划地界,并称此庙为"三省庙"。当时,前来进香朝仙的人络绎不绝,再加上丹江、白浪河航运昌盛,商贾云集,有"万籁昼夜四闻"之盛景。于是,白浪街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随着历史的沉浮变迁,"火神庙"、"金榴仙子"已不复存在。但从那残碑瓦砾中仍能依稀领略到被凝固在这儿的盛世情貌。三省人民世代在这儿繁衍生息,情同手足。1987年,三省集资在街心"火星"三尖石上树起一座高3米的三棱界碑,称之为"三面桩"。大家现在看到的是碑的西面,上书,"豫秦鄂","秦"字在中间,表明碑西属陕西省商南县。陕西的白浪镇原来叫王家店镇,后来改为白浪街,取其三省共街之名。该镇地广人稀,矿产资源丰富,是直通秦晋的必经之地,有"陕之咽喉"之称。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年轻时,曾多次到此。咱们再看碑的东南,上书"秦鄂豫",为湖北郧县白浪镇。此镇原来名叫杨溪镇。街上这条河,叫白浪河,发源于郧县白浪镇的一个山洞里,因水白如少女雪肌,浪花似碎玉摧冰,故曰白浪河。白浪街也因这条河而得名。河水穿街而过,流过三省碑亭,流入丹江,也叫一河流三省。咱们再看碑的东北面,上书"鄂豫秦"。"豫"字在中,意指碑的东北面为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白浪村。河南著名诗人王怀让到此题诗曰:"三省四方客,五风十雨时。丹江携诗去,告与大海知。"
    这里三省的居民世代同居一条街,虽风俗习惯迥异,仍能和睦相处;虽有各自不同的方言,但为了友好,他们一律讲"普通话"。
    最有意思的莫过于这儿的婚姻状况,"三省开亲"乃是一大特色。年逾古稀的魏长水是陕西人,妻子是湖北人,儿媳是河南人,真可谓是"三省大联合"。在这里,类似这样的家庭比比皆是。河南的女子嫁给了湖北的小伙儿,陕西的汉子又去娶了湖北的妮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亲情。有一年,河南一老汉办八十大寿,分别嫁在三省的几个女儿都回来祝寿,三省人济济一堂,吆五喝六,在当地传为美谈,老汉也因此有一个雅号"三省总督"。这里往往一家"过喜",家家都送上十块八块钱,以志新禧,婚姻,成了他们联系感情的纽带。难怪人们称这儿是"三省友谊街"。
    小小一条白浪街,却是三种文化的交汇点。从这里向北,是以古都洛阳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向南,是以雄奇三峡为代表的长江楚文化;向西,则是以古都西安为代表的秦晋文化。于是,便有了颇为有趣的风土人情。走在街上,你可以听到不同店铺的收音机、电视机播放的河南豫剧、陕西秦腔、湖北汉剧;你可以闻到从农家飘出的陕西羊肉泡馍、河南胡辣汤、湖北三合汤的不同香味;你可以听到迥然不同的三乡口语,说一句话的三种不同腔调。
  这里的公鸡似乎也与"众"不同:不鸣则已,一鸣惊三省。
  

【本文最新更新编辑 2023年3月6日】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