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版

淅川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淅川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全文检索

人才评价,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来源:淅川县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12-28 11:21:30 浏览次数: 【字体:

核心阅读

40年改革开放历程波澜壮阔,不断壮大的人才队伍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我国实行的院士荣誉制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制度、职称评审制度等,都有效发挥了激励作用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发展如巨龙腾飞。造就“中国奇迹”,不断壮大的人才队伍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纵观40年人才发展,人才评价“指挥棒”的作用越发凸显。人才评价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反映出我国人才政策哪些变化?人才评价还会呈现哪些发展趋势?

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高凤林,探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评价的不凡历程。

人才评价政策从无到有,历经三个阶段走向繁荣

记者:对于人才,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也积累了很多识人察人的方法。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人才评价从何时开始?

吴江:人才评价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是因为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选拔贤能的举贤和考试活动;说它年轻,是因为自20世纪初期开始,现代科学的人才评价理论和技术才开始形成。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人才评价应用基本处于学习模仿国外经验状态,回顾改革开放40年历程,人才评价发展走过了一条不凡的道路。

记者:我国将人才评价作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指挥棒”,是怎样演进的?

吴江:我国人才评价政策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8年,是复苏探索阶段。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恢复大专院校的教授、讲师、助教的职称制度,1978年国家恢复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制度,1988年全国建立了29个序列的专业技术职称;同时,随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对职业许可准入的技术能力鉴定评价也广泛展开,1986年,我国颁布《注册会计师条例》,建立了第一项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

发展普及阶段为1989—2002年,一个显著标志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开始建立。1989年中组部、原人事部联合下发《关于国家行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实行考试办法的通知》,标志着国家机关用人制度开始应用现代人才评价技术。人才评价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是在1990年举行的上海春季大型人才交流洽谈会上,上海任职资格评价中心首次在人才市场亮相,这在当时算是很新颖的人才服务方式。在此期间,我国的职业资格制度迅速普及发展,职业资格证书已逐渐成为相关专业人才通过评价择业的“通行证”。

改革创新阶段为2003年至今。2003年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构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提出要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连续出台《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等,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制度。

记者:高老师,多年来您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称号,如国家高级技师、全国十大能工巧匠、全国技术能手等,您对我国人才评价的发展变化有何感受?

高凤林:我1980年参加工作,正赶上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也是航天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时期。1983年我21岁,参加工作刚3年,厂里就派我参加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的研制,并荣获三等功。1991年,我参加了氢氧发动机螺旋管束式喷管延伸段的焊接任务,因为一项焊接技术的改进,得到了行业认可。之后,随着工作不断取得突破,自己也获得了一些荣誉,我作为技术工人感到很自豪。

人才评价是遴选手段,也是激励机制

记者:人才评价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吴江:从应用角度看,人才评价是国家引进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是运用市场配置资源发现人才的方式,也是激励人才干事创业的导向机制。一方面,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通过科学评价机制,形成了人才引领发展的好局面。对用人单位而言,发达国家50%以上的企业采用人才评价的方法选拔应聘者。我国自1988年上海出现第一家社会化人才评价机构以来,人才评价迅速遍及全国。深圳是最早把人才素质评价纳入政府评价的城市。1996年,深圳成立“企业高级经理人才评价推荐中心”,规定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正副董事长、正副总经理都要经过中心评价。

另一方面,对人才而言,其价值得到公正评价,并给予相应的荣誉、职称和物质激励,能有力提升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我国实行的院士荣誉制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制度等,都有效发挥了激励作用。

高凤林:大家努力提升能力、作出贡献从而得到认可,我认为这是人才评价最基本的作用。年轻时,条件艰苦,我们就靠着心中一腔热血、手中一把焊枪,发扬航天精神埋头苦干。我和我的班组得到的荣誉称号,是对我们的精神激励。现在,随着人才评价改革,国家对技能人才越来越重视。比如职称改革,以前我们焊工行业是没有正高职称可以评的。后来,人社部在航天科技集团试点设置正高职称序列,我是试点中第一批评上正高职称的。现在,这项改革推开了,很多行业都设置了正高职称。还有,职称和薪资待遇等挂钩,这不仅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也跟上了。近年来,中央还出台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等好政策,极大增强了技术工人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获得感。

深化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各类人才活力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加快,人才评价有哪些新变化?

吴江:我国人才评价经过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色和体系,在发现、培养、使用、激励人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必须看到,人才评价机制还存在分类评价不足、评价社会化程度不高、用人主体自主权落实不够等问题。

记者: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我国采取了哪些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吴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列为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随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个重头文件是2016年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意见》大力推动人才培养、评价、流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既向用人单位下放管理自主权,又为人才松绑,意义重大。为落实《意见》,一系列配套文件也渐次出台。特别是,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外语、计算机不再是职称评审必备条件,大家拍手称快。另外,职称评价“天花板”也被打破,如工程师、中小学教师、工艺美术师等专业人才,以往职称设置最高只到副高级,现在均设置到正高级,大大激发了各领域人才积极性。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就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出台《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按照“干什么、评什么”原则,提出三项重点改革举措,一是实行分类评价;二是突出品德评价;三是注重凭能力、业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合理设置和使用论文等评价指标。

随后,为继续深化人才评价改革,中央又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强化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地位。这些改革措施,正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体制机制。

记者:下一步,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吴江:经过努力,我国人才评价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应看到,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转变观念和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下一步关键在落实,在于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实行。如今年7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

高凤林:如今,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显著提高,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要实现制造业的强有力发展,应充分发挥技术技能人才作用。建议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让产业工人干得有劲头、有奔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