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淅川县,尝试将乡村旅游业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截至2017年10月,淅川县共接待游客约51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1亿元,带动农民就业2.67万人。初冬,我们走进淅川,探寻其强县富民之路。
旅游春风让山货变成“金饽饽”
过去的淅川,卖特产的,寂寞地吆喝着特产;卖风景的,默默地卖着风景。但如今,农旅融合模式,打破了这种各自为营的局面,让乡间农产品不再愁销路,摇身一变成为游客热捧的“金饽饽”。
自今年春天以来,淅川县仓房镇溪谷村便热闹非凡。原来,该镇通过“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和当地旅游业“联姻”,借丹江“坐禅谷”景区人气,大力为当地软籽石榴、黄金梨、红心猕猴桃、野生茶树菇等生态农产品“吆喝”。不仅游客不断,山货也十分俏销。
“现在软籽石榴等山间土特产有了品牌,加上景区支持,销售十分火爆!”仓房镇溪谷村村主任徐长虹告诉我们。
不单一个溪谷村。当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滋养的山间土货借农旅融合的道路打开更大市场时,淅川的生态精品农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何清波的铁皮石斛养殖基地坐落在生态环境极佳的毛堂乡龙湖村峡谷里。走进这方铁皮石斛基地,一个个大棚鳞次栉比,山上引下的泉水汩汩流淌其间。“这些野外原生态培植的铁皮石斛,吸收着优质空气中的养分,享受着山涧活泉水的浇灌,施用绿色有机农肥,其品质堪比野生铁皮石斛。”何清波自豪地告诉我们,借助淅川绿水青山的金字招牌,不用打广告,也有源源不断的客商上门高价收购。
值得一提的是,淅川县打造的区域公用品牌“渠首丹江”,正在实现山区“土货”的华丽蝶变。截至目前,已有78家会员企业、600多个产品加盟,今年前三季度销售额达2.3亿元。这些原本隐匿于大山深处的“绿色宝藏”,随旅游的春风走向天南海北,走进千家万户。
生态农业激发乡村旅游新活力
“客来庄前无需问,茶香便是引路人”。地处淅川县深山区的毛堂乡板山村,有着200余年的种茶历史,其新茶“板山毛尖”香飘大江南北。而今,坐拥11.6万亩茶园的淅川县,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茶叶销售,还把纯粹的茶产品融入文化、旅游等元素,打造“茶休闲生态产品”,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眼见为实,如果不来,我不会相信网络上的照片是真实的。”绕着板山茶园骑车穿行一圈后,来自北京的游客吕娜由衷地感叹这里的好山好水。和吕娜一样,被茶园风光吸引过来的人不在少数。据了解,去年,板山茶园凭借着独特的骑行条件和秀丽的山水,共接待游客8.6万人次。
而在淅川县上集镇竹园村,与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李建华,也尝到了茶文化旅游的甜头。
上世纪80年代,从国营茶厂下岗后的李建华继续做起了茶叶生意,如今已拥有观光茶叶基地1000余亩和一个以茶为主题的丹阳红庄园。“我们的茶叶基地吸引过来不少游客,现在光庄园内的产销区一年就有两百来万的收入。”李建华喜不自禁。
我们了解到,目前淅川县已建成马蹬镇丹江大观园、金河镇竹博园、九重镇万亩软籽石榴园等106个高品质休闲观光农业区(点),总面积逾16.2万亩。
与此同时,通过“节庆搭台、旅游唱戏”的方式,淅川逐步形成中国(渠首)石榴节、丹江柑橘节、西簧猕猴桃节等颇具地方特色的农业节庆品牌。在淅川,生态农业正为当地旅游业注入着全新活力,让“青山”源源不断捧出“金山”。
融合发展瓶颈需打破
农旅融合发展势头很好,然而,经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其面临不少瓶颈制约。
11月7日,我们来到该县香花镇浩溪村的锦富源果蔬合作社基地。合作社理事长荆玉新介绍,百合市场前景看好,他今年新流转100多亩土地,建成食用百合种植基地,带动周边群众加入到百合种植行列,但群众遇到不少问题。
西簧乡泉源村佳璐花卉农业园的百合种植大户杨海江介绍说,种植百合的经济效益确实不错,一般每亩地可栽植百合2万株左右,亩产鲜鳞茎1000公斤左右,虽然杨海江期待百合事业“触花”怒放,但他想实现更大的梦想,却有些难度。
“缺管理,少人才,无经验可借,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因为基地坐落在乡镇,又是农业项目,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关于管理,我们也一直处在小作坊式的家庭式管理阶段,暂时无法进入到完全商业化的管理模式。无论是管理落后还是人才的缺失,都牵绊了发展的脚步。”杨海江说。
“缺科技、少规划是发展的另一个瓶颈。”上集镇李营村草莓种植大户李宏彬告诉我们:“虽然草莓的经济效益比种玉米高三五倍,但它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也比种植玉米多。果熟时,游客太多接待不过来,等果没了,我们就闲着无事可做。想把事业做强做大,单独的草莓采摘是不够的,我们要进一步扩大科技支撑,还需要更好的规划。”
据淅川县委农办负责人介绍,专业人员缺乏造成休闲农业管理比较粗放,服务水平较低,影响着休闲农业上档次上水平。由于农作物成熟期过于集中,造成园区经营忙闲不均。一方面因品种少,出现受农业季节性瓶颈制约而使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吸引力不大,游客停留时间过短,消费减少,园区效益低下。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瓶颈,已引起当地高度重视。淅川县旅游局负责人介绍,针对“缺科技、少规划”的问题,淅川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特点,已经将休闲农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农业发展、旅游业发展等总体规划,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在打造淅川特色方面,明年县政府对于休闲农业创意产品及休闲农业文化遗产挖掘等,将有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刘新平 杨振辉 任振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