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丰碑
大雪节气刚过,丹江口的清晨,水雾弥漫。淅川县香花镇宋岗码头,黄飞和其他的护水队员一起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捡拾库岸垃圾,清理水面漂浮物……2014年12月12日至今,日复一日,已有千余天。
时至中午,在距离黄飞20多公里远的马蹬镇卧牛山上,造林队员石庭乐正在吃着自带的干粮,山坡上,一株株刚栽好的树苗沐浴在冬日暖阳中,努力地伸展着枝条。通水至今,石庭乐和他的造林队已让10多个山头披上了绿装。
群山逶迤中,一渠清水从渠首出发,不舍昼夜奔流1432公里,途经豫冀京津四地,润泽了干涸北方的5000万人口。至今,已整整三年。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三年来,淅川干群坚持和弘扬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移民精神,时刻牢记保水质、护运行的使命,披肝沥胆呵护一渠清水北流。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供水110亿余立方米;最新检测结果显示: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总干渠出境水质稳定达标。
三年来,淅川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保护生态呵护碧水不仅没有成为负担,还铺开了水清民富县强的壮美画卷。如今,淅川县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市前列,被评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突出贡献单位和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评价先进县。
扛稳历史重任
保水质护运行毫不松懈
走进位于淅川县城区的丰源化工公司遗址,锈迹斑驳的生产设备陈列车间,荒草丛生的院子仿佛还在追忆旧日的辉煌。通水前夕,这个年生产能力达6500吨合成氨、产值2.5亿左右的化肥厂正值巅峰期。但由于保护水质需要,原丰源化工总经理王运斌忍痛关闭了厂子。
保护水质,淅川县强力治污,蓄下一库清水。
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治理。累计关停并转污染企业350多家,依法取缔“小散乱污”企业200余家。累计投入6亿多元,完成了20余家工业点源治理任务,建成治污设施300余台套,形成年处理废水474万吨、废气190亿立方米、废渣4.2万吨的能力。
积极开展面源污染防治。在环库区乡镇,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累计推广施用生物有机肥40余万亩,减少纯氮用量50多万公斤。
强化库区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了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项目建设,痛下决心取缔了51729箱养鱼网箱,关停拆除415家禁养区养殖场,治理了3条城区内河,库周乡镇两厂(场)全部投入运行。组建2000人的专业护水队,建立网格化的水污染防治责任体系,实现了公司制、常态化护水。
构筑绿色生态屏障。以“两圈”、“三区”、“四园”、“五线”、“六带”为重点,构建全县林业生态建设网络体系。创新机制,采取市场化运作,合同化造林形式,造林面积每年以10万亩以上的速度增长。
多管齐下,库区水质持续向好。2016年8月,有着“水中大熊猫”美誉的世界级濒危物种——桃花水母重现丹江口水库,再次见证了丹水的清澈。
舒展绿色画卷
壮士断腕推动转型升级
在淅川县产业集聚区,一座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格外醒目。这是河南天一减震器科技有限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关停丰源化工后,王运斌结合淅川县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优势,上马的先进制造企业。
立足水质保护实际。淅川县大力调整工业结构,聚焦汽车零部件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扶持扩大绿色环保企业规模。“一县一业”快速发展。咬定汽车零部件产业,持续强龙头、延链条、壮集群。全县汽车零部件关联企业达到84家,实现行业产值95亿元,成为全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仅2017年上半年,淅川县规模以上工业就完成产值134.1亿元,工业增加值26.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4亿元,实现利润6亿元,工业经济呈现出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
工业转型升级,农业则阔步迈向绿色生态之路。
位于九重镇张河村的仁和康源渠首万亩软籽石榴基地内,村支书张家祥正在“巡逻”。传统的辣椒及南瓜种植不能满足保水质需要,张家祥带领群众果断转型,于2014年将全村4600亩土地流转给仁和康源农业公司,全部栽植软籽石榴。目前,仁和康源在九重、香花、厚坡三镇流转土地达1.8万亩,建设综合性农业生态观光园。目标是把石榴产业做成渠首生态产业发展名片、做成保护水质安全带富一方百姓的黄金产业。
如今在淅川县,库区缓坡地种上了金银花,河滩地栽上了湖桑,山坡地则发展软籽石榴、茶叶、柑橘、薄壳核桃等林果业,该县生态农业总面积达26万亩,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引发生态旅游“同频共振”。
全县旅游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机。以丹江湖国家级5A景区创建为抓手,以全域发展、融合发展、互动发展为目标,凝聚合力,强力推进,旅游开发取得明显突破。环库公路顺利开工建设,东岸渠首至香花段路基基本完工。国家级5A景区创建实现了环评制约突破、景区建设突破、建设用地突破这“三大突破”。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培育形成了九重陶岔、仓房磨沟、马蹬石桥等乡村旅游示范村,金河泓森和上集雄升植物园、九重和盛湾软籽石榴园等精品示范园发展态势较好,农家乐、采摘园成为旅游业新的爆发点,对外影响不断扩大。
播“绿”收“金”,点“绿”成“金”,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越走越宽。
谱写富民赞歌
群众阔步迈上小康之路
虽然今年市场行情不好,厚坡镇柴沟移民新村的“养鸽大王”李建军却一点也不着急。自2014年底搬迁至今,他从3000对鸽子养起,发展到如今的2万对鸽子,并组建了养鸽合作社,年产值达到200万元。市场的波动已经影响不到他越走越宽的致富路了。
如今的柴沟移民新村,建起了养殖基地、蔬菜大棚、猕猴桃基地,年收入上千万元,人均年分红1000元。村民们由搬迁前的靠水吃饭到现在的多业齐兴,日子越过越红火,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流,或入股经营或家门口务工,在这片“新家园”上不断上演着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既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又要确保“能发展、快致富”。 淅川县着力推动移民后续发展,确定了“以移民项目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为支柱,以招商引资为载体,大力发展移民村经济”的工作思路和“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定位,因村制宜选产业,因户施策定项目,为移民脱贫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目前,12个移民乡镇已初步形成了“五个经济示范区发展板块”:香花、仓房、上集柑橘区,九重、厚坡林果中药材蔬菜区,滔河、寺湾、大石桥食用菌区,荆紫关、寺湾、西簧、毛堂薄壳核桃区,老城、九重、盛湾软籽石榴区。
移民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全县有1/3的移民新村集体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部分移民村集体年收入超过80万元。2016年全县移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较搬迁前人均不足5000元净增3000多元。
不独移民群众,淅川县还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通过产业扶持、易地搬迁、社会帮扶等举措,引导帮扶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路上“加速跑”。成绩有目共睹:减贫5.8万多人,先后3次代表河南省、5次代表南阳市接受国家以及省级的评估和督查,得到充分肯定。
构筑道德高地
推动移民精神落地生根
水清民富的背后,是渠首大地上闪耀的精神之光和道德力量。
今年5月19日上午,寺湾镇清凉寺村第一书记胡金中在整理扶贫工作档案时,突发脑出血,救治无果后牺牲。村里的路通了,贫困户的致富产业落地了,他却倒下了……去世后,他的工资卡上只有一千零六块四毛钱,全家至今住在出租房里,老母亲还卧病在床。
“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移民精神已融入了淅川千万儿女的血液里。通水后,淅川人民更是着力发挥移民精神,奋进在转型跨越的征程中。
为打造渠首淅川精神高地,淅川县于2016年启动了“弘扬移民精神,弘扬好家风家训,争做最美淅川人”教育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实践的全民行动在渠首大地全面展开。
以移民民俗文化馆、移民纪念碑林、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等教育资源为载体,对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进行移民精神教育。采取走访推荐、评比表彰、展示交流、传承弘扬等举措,弘扬好家风家训。在各行各业开展“争做最美淅川人”活动。随着“两弘扬一争做”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融入淅川县各行各业,融入人们的工作,融入大众生活,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成为推进淅川县转型跨越、绿色崛起的强大精神基石。
半个世纪的移民史背后,是淅川人大爱报国的家国情怀;水清民富美丽画卷徐徐展开的背后,是淅川人用实际行动书写的忠诚担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以移民精神为引领,以绿色发展实践为路径,淅川人必将谱写更加美好的篇章。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