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党建引领 务实为民
11月29日,气温骤降,河南多地零零星星飘起雪花,淅川县从早上开始下起了蒙蒙细雨。
毛堂乡庙沟村虽然离县城只有10多公里,但却隔着三座山三道沟,开车穿行在忽上忽下的山路间,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村部。村部年久失修,刚拆掉正在新建中,几个村民在旁边生了一堆篝火,笑呵呵地聊着天。
县林业局驻庙沟村驻村第一书记王黎明刚打开车门还没下车,一条黄色的小狗便忽地窜了上来,一下子就钻到了他怀里,惊得记者心里猛得一紧。接下来,小狗在他的怀里拱来拱去,甚是亲热。旁边的人笑着说:“看看,连小狗都这么欢迎王书记呢。”
庙沟村地处深山中,9个自然村1000来口人零零散散地分居在一条六七公里长的山沟两旁,常年只有200人左右在这里居住。一年多时间里,王黎明把全村的沟沟岔岔走了个遍,村里没有他不认识的人,甚至连外村的人都跑来找他聊天。走在村里,见谁他都是大叔、大娘地喊,总要打个招呼;村民们谁看见他,也都是笑脸相迎,甚至还开起玩笑。
村党支部书记胡荣林说:“王黎明来村里时间不长,修路、修桥、打井、盖房、架电,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干,还帮助村里发展产业,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样的第一书记,老百姓满意,群众认可,组织放心。”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淅川县委深刻认识到,选派第一书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要指示精神的政治保障,是农村工作的重要力量。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说,县委选优配强,全县共选派182名第一书记,抽调557名干部组成182支扶贫工作队,选派4850名公职人员作为帮扶责任人,使12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90个深度贫困村、50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2个艾滋病防治帮扶重点村实现了全覆盖,大大强化了党的政治引领作用。
淅川的实践也证明,用好这支力量,不仅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十分关键,而且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和锻炼干部、强化农村社会治理等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基层党建的发动机
淅川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全国移民大县,地处南水北调中心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新老移民多、贫困面积大、脱贫任务十分艰巨。选派第一书记,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坚强的组织保障。
淅川县委以党建工作为统领,抓选配、抓指导、抓成效、抓督察、抓典型,做实县领导联乡包村包户、县直单位定点驻村、党员干部联村包户的扶贫工作机制,第一书记等驻村人员有阵地、有床铺、有用品、有厨灶、有补助,确保线上线下在岗在位、全身心投入驻村帮扶工作。同时,还压实派出单位保障后勤的责任,解除驻村干部后顾之忧。另外,还为第一书记安排1万元的工作经费和10万元扶贫专项经费。
淅川县政协主席徐虎统筹负责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他说,驻村第一书记关键是要“下得去、融进来、干好事”。淅川县委为第一书记的工作不仅树立了导向,而且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为他们大显身手、为民办实事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
盛湾镇横山村第一书记刘小阐,通过配齐、配强村组干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因地制宜带领贫困群众选准种植美国大樱桃这一脱贫路径,得到群众认可。
香花镇柴沟村驻村干部杨青春,创造性地组织开展了“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弘扬柴沟人文厚重、不畏困难的倔强精神,争做文明人,争做脱贫致富带头人”活动,评选出30个文明典型隆重表彰,并组织优秀党员、文明家庭、孝亲爱亲、脱贫致富模范公开评选。传递了正能量,弘扬了真善美,乡亲们崇善向上,激发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淅川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稚说,“抓好基层党建,建强基层组织,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是驻村第一书记的第一要务。”第一书记驻村后,成为农村管理的一支新生力量,有力加强了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少第一书记在上级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下,帮助健全了村“两委”班子,解决了部分村班子不团结、软弱无力、工作不在状态等问题,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一书记作为脱贫攻坚的急先锋,成为农村党建工作的“发动机”,为全县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产业致富的引路人
淅川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为了确保“一库清水进京津”,这里种地不能用化肥、农药,养殖不能有粪便污水,大大制约了产业的发展,这里比任何地方发展产业都困难得多。
老城镇陈岭村紧邻丹江库区,是一个移民村,全村移民外迁了2000多人,现在还剩下500多人,南阳理工学院刚到该村定点帮扶。11月30日,院党委书记邢勇到村里调研第一书记驻村工作,他满怀深情地说,移民的贡献太大了,牺牲也太大了,2000多人说走就走了,剩下的500多人还生活在贫困之中,非常让人震撼。南阳理工学院的本身使命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必须举全院之力,组织最好的专家来帮助发展产业,不仅要让陈岭村早日脱贫,而且还要带领周边其他村建设美丽的江边特色小镇。
实践也表明,发展产业是贫困户脱贫的根本措施,也是最终实现稳定脱贫的基本依托。与贫困户相比,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更了解市场需求,在熟悉所在村情况后,更容易找到产业脱贫的门路,是产业扶贫的最好引路人。
毛堂乡马沟村是个不足500人的深度贫困村,常年在家居住的只有五十来人。第一书记王浩来村后,多次去外地考察,联系了一家企业作技术指导,并回收产品,决定发展艾草产业。为了让老百姓看得见、信得过,他自己租了村里半亩地试种,引导村民种植28亩艾草。
大石桥乡郭家渠村全村137户,贫困户就有103户,第一书记刘富伟争取300万元资金,帮助该村建设了90个香菇大棚,年产25万袋香菇,有的贫困户投资部分资金建设大棚,有的承包大棚,有的在大棚里务工,有的自己种植香菇,因人而异,户户都有收入,成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第一书记带头发展产业,具有先天条件和资源优势。不少产业扶贫项目,有资金、有场地、有市场,但贫困户受自身能力限制,要真正将各类要素组织起来取得成功,往往需要外力帮助。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精准扶贫,正是促进要素结合的重要力量。第一书记把主要精力用到帮助贫困户解决产业发展资金、联系技术人员指导、提供市场信息等方面,有的甚至对贫困户的生产过程进行直接督促指导,有力保障了贫困户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凝聚民心的吸铁石
庙沟村第一书记王黎明“连狗都欢迎”的故事,在淅川县第一书记圈子里传为美谈。看似是个笑话,但真实地体现了第一书记和群众的关系是多么深厚。
众人皆知,农村工作事务纷繁复杂,很多事情看起来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群众利益无小事。第一书记驻村后,主动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慢慢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原来有事不敢、不愿、不屑找干部寻求帮助的心结也在逐渐解开,党群干群关系日益融洽和改善。
毛堂乡马沟村贫困户王建成家有一个失学的孩子,而且户籍还在湖北,第一书记王浩千方百计给她联系学校,几经周折联系到一家技术师范学校学习幼教,还亲自开车送她到郑州。
老城镇穆山村第一书记李向东的老父亲当过多年村干部,专门给他交代说,要干好农村工作首先要会和群众打交道,主要就是尽心尽力给老百姓办事,即使事没办成,只要尽力了,老百姓也会念这份情。李向东今年3月底开始入村,4月组织医院给群众义诊,5月组织医院给家家户户送了一批板蓝根中草药,6月组织防疫站到村里进行了一次集中消杀清洁家园活动,深受老百姓好评。
西簧乡卧龙岗村第一书记杨朵,因为是女同志,到村后很难融入,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但她主动帮助村民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帮助;盛湾镇瓦房村第一书记胡友先到村后,群众婆媳吵架、房屋漏雨、下蛋的母鸡丢失、手术费报销不了,这些屋里屋外的小事,经常被群众找来找去。
就是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办理的过程中,一点点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一步步密切了与群众的关系,成为凝聚民心的吸铁石,像石榴籽一样把老百姓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采访中,不止一次听到老百姓说,“这次来的干部是真的驻村,不仅心在这儿,情也在这儿,是真心真意给老百姓办事的。”
农村稳定的减压器
保持农村稳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当前农村出现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很多与土地纠纷、侵占集体财产、宗族势力、民事调解不当等有关,重要的是老百姓的正当诉求没有人真正倾听和关注。
淅川第一书记驻村后,把倾听群众诉求、回应群众心声摆在了重要位置。配合全县开展的清理村级财务、清理惠农项目、清理不合格党员、深化党务政务财务公开,聚集基层矛盾问题,大力净化政治生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第一书记在全县的统一领导下,深入走访群众,发放宣传单、面对面讲解,加强对惠农资金、政策及工作流程的宣传,使广大群众对各项政策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实现了惠农政策进农家、入人心。全面清理了村级“三资”底数,挖掘出3264个影响基层稳定的问题线索,公示公开村级财务、惠农资金等党务村务事项7595项,要求制定、修改完善制度1928项,初步认定不合格党员24人,不仅为脱贫攻坚各项政策落实扫清了障碍,还为农村稳定发展起了“减压器”的作用。2017年,全县信访总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36件,降幅达30.6%;越级上访降幅达25%,切实净化优化了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极大地提高了干群素质。
马蹬镇任沟村是全县有名的问题村、乱村,第一书记刘金霞驻村后,从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主动找村里的党员谈心、到群众家里走访、多次召开村组干部会议和民主生活会,还叫上丈夫亲自为村干部买菜做饭,同时借助“三清理一公开”活动,公布了近三年村级财务,给群众一个明白。经过半年的努力,干部的气顺了、心齐了、劲足了,干群的矛盾也少了,群众的怨言也没了,彻底扭转了乱村的被动局面。
乡村振兴的开路者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振兴乡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乡村振兴战略”正切中乡村发展的要害,必将极大激发乡村发展活力,鼓舞乡村发展士气,增强乡村吸引力,助推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构建,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同时,也要看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人才。不仅需要激励更多的优秀城市人才下乡创业,也要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加强村干部、职业农民和新型主体培训。而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的驻村,则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撑。
寺湾镇秦家沟村第一书记侯林勋的经历,则充分阐释了一个乡村振兴开路者的应有之义。驻村开始后,侯林勋和村“两委”班子商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在最初的探索中,他自费两万元,在村里租了13亩地试种荷兰豆,结果血本无归。这次失败让他认识到,农业生产很复杂,发展产业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该村有种植西瓜的传统,今年正月十五,正是万家团圆的时刻,他只身一人奔波2000公里到山东青州参观学习西瓜种植技术。为了引入这个项目,他悄悄拿出家里的房产证到银行贷款10万元引进优秀品种,并请来山东专家,免费给村民指导生产,百亩西瓜示范基地终获成功。今年种植的西瓜,亩产3000~4000公斤,销往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
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点是产业振兴,秦家沟的西瓜产业为全村的未来发展作了有益探索,而老城镇穆山村第一书记李向东,则依托该村地处丹江湖畔的资源优势,提出了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多维功能的设想。他计划大力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和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对村里的土地进行梯田改造,统一规划建设新民居,发展农家乐旅游。
事实上,李向东的穆山村振兴计划也正好契合了淅川县未来农村发展的整体规划。鉴于淅川县的特殊县情,提出了“短、中、长”三线产业发展思路,短期发展香菇、蔬菜等,中期发展软子石榴、薄壳核桃等经济林果,长期发展旅游产业。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着力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成为开路先锋,为未来的农村发展奠定了基石。
移民精神的新传承
面对艰巨的脱贫任务,淅川县绝大部分乡科级干部战斗在扶贫一线,135名副科级后备干部全部下派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4800多名县直单位帮扶责任人分包联系了全县所有贫困户,实现了全覆盖。以第一书记为代表的一大批党员干部终日奔波在贫困村的沟沟坎坎,察村情、访民意、找项目、办实事,党的旗帜始终在扶贫一线高高飘扬,“移民精神”再次光耀丹淅大地。
而这支队伍,正是移民精神的创造者、传承者和发扬者。移民搬迁工作被称为天下第一难,当时的工作量之大、任务之艰巨、情况之复杂前所未有,淅川党员干部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舍小家、为国家,以身作则,舍生忘死,实现了16.5万移民平安搬迁、稳定搬迁、和谐搬迁。在波澜壮阔的移民搬迁工作中,铸造出了“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移民精神。
而今天,“移民精神”再次成为脱贫攻坚的精神源泉和强大动力。寺湾镇清凉寺村第一书记胡金中50多岁了,仍主动请缨驻村帮扶,白天挨家挨户走访,夜晚开会研究扶贫项目,直至牺牲在讨论秋粮种植的干部会上;上集镇关帝村第一书记赵广奇积极争取政策,在县内先行先建光伏发电项目,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寺湾镇秦家沟村第一书记侯林勋驻村不久,妻子也被派到金河镇东升村任第一书记,由于是移民家庭,4岁的女儿只好送到外迁在新乡市延津县的爷爷奶奶家。
一个个故事感人至深,一份份情怀励人奋进。淅川县共有贫困户19377户、60492人,是河南为数不多的贫困大县,扶贫任务格外艰巨。2015年开始,每年都有两万人左右脱贫;2016年以来,淅川先后3次代表河南省接受国务院评估巡查均获好评。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淅川县以党建为引领,务实为民,新建改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320个,新建70个标准化卫生室、112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兴起了一批生态产业,软子石榴、薄壳核桃、香菇、杏李等生态种植方兴未艾,成为支柱脱贫产业;建成了一批道路、饮水等基本设施,贫困村路畅了、水甜了、电通了,村容村貌旧貌换新颜。毛堂乡马沟村60多岁的徐保国说:“贫困群众搬穷家、挪穷窝、换穷业,改造了旧房,搬进了新房,真正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