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生态立县绿色脱贫
【一】
重大时间节点回望历史,是拥抱未来的绝好姿态。
数九隆冬中,雄踞丹江口水库北岸的淅川依然草木葱茏,青山隐隐、绿水迢迢,碧空如洗、蔚蓝如镜……这是67万淅川人民共同的家园。
当下,全县正全力以赴决战决胜两大攻坚战——生态保护和绿色脱贫。这两大攻坚战,彰显着我们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表达出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决心,标注着我们寻求山川秀美、人民富足、社会文明发展之道的足迹。
初心如磐,使命如山。
坚决打赢生态保护攻坚战,全力以赴保护和涵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通水三年,累计调入干渠114亿立方米,累计分水量108亿立方米,有效改善了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18座大中城市供水保障能力,惠及京津冀豫4省市5320万人口。
坚决打赢绿色脱贫攻坚战,全心全意服务处于贫困线下的两万户6.05万名乡亲,确保2020年全面脱贫。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境内的10万余新老移民、5.3万半岛农民和环库区20余万农民中,贫困人口长期依赖荒坡地、石窝地和低产园地从事传统农业耕作,生产生活极为困难。
呵护水源地山山水水,谓之水清;带领6万余乡亲走出贫困,谓之民富。
到任淅川县委书记3年来,我和同事们一样,把这两大“国字号”工程记在心间、扛在肩上、抓在手中,朝着生态立县的新方向,迈向绿色发展的新时代,实现县强总体目标!
【二】
有人问过,淅川为什么要这样?
我们的回答是:一肩挑起两大“国字号”工程,是淅川所处的特殊区位所决定。
一方面,水清是淅川的政治担当。
在南阳县市区中,淅川山水田园湖俱全,七山二水一分田,生态环境备受全国关注——全县2820平方公里,56.6%被划进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内,80.3%被列入生态红线以里,且有9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丹江口库区一级水源保护区全部在淅川境内,96%的二级保护区、99%的准保护区均在淅川境内。
显然,作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淅川最宝贵的资源、最突出的优势、最响亮的品牌是生态,绿色崛起的最大潜力也是生态,同时最脆弱的也是生态。淅川地处秦岭余脉,降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各种面源污染、点源污染影响水质安全。保护好生态,我们必须服务于党中央、国务院编织水生态安全网络的国家大局。这是我们对于民族复兴这个伟大时代作出的必然回应。
同时,富民是淅川的责任担当。
在淅川,若不是移民,就一定是移民的亲戚。自上世纪50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库到中线工程通水,淅川半个世纪搬迁近40万人,史所罕见!
与搬离故土的亲人不同的是,留守家园的淅川人,经受着亲情割裂和乡愁阻隔煎熬的同时,还面临着缺地少吃的现实困境。因为丹江口水库的初建和南水北调的新建,淅川有506平方公里良田被没如库底,那是“一脚踏出四两油,一收十年粮不愁”的富庶之地。到了南水北调通水之时,全县10个环库乡镇仅剩57万亩荒岗丘陵和山坡薄地,那是贫困人口集中之地,也是贫困人口赖以生存之地!
每每想及此,我们总是双眼含泪,恨不得日夜兼程快马加鞭,带领这些“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的库区乡亲们尽快赶走贫困阴霾,奔向康庄大道。
【三】
还有人问,淅川怎样能在生态如此脆弱的地带,实现绿色发展、绿色脱贫呢?
我们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找到规劝和警告,也从西方发展汲取教训。
千年前,先贤曾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价值观和方法论两方面指明了方向: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西谚说:“没有比好的理论更具有实践价值的东西。”鉴于此,我们头脑非常清醒,行动异常笃定!在淅川,生态保护是绿色扶贫的前提要件,进而形成倒逼机制,两者被宏大的系统思维统摄为一个互相促进的和谐体,并非一个相互对立矛盾体:生态保护得越好,产业越壮大,乡村越美丽,乡亲越富足。
“让绿水青山成为淅川的金山银山。”全县以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为主线,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为载体,把“生态立县”列为“四大战略”之首,把“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作为三大历史任务之一,把“建设国家生态县”作为突出抓好九件大事之一。同时,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揽,不断改革创新扶贫开发的机制和方式,迈出全面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坚实步伐。
【四】
在淅川,生态保护和绿色脱贫攻坚战犹如一场接力赛,彰显的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宽广胸襟,展现的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勇气。
制度创新编制保护网,自然生态休养生息。绿色政绩观,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装上“指南针”。淅川县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探索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将生态环境、水质保护、造林绿化、湿地建设等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将考核重点向生态领域延伸,把干部焦点向绿色政绩聚光。去年10月,在全市率先启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把资源环境纳入领导离任审计的“评价单”,对领导干部拍板决策设下环保“紧箍咒”。
绿色生态线,画出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轨迹线。淅川县投资5亿多元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全部打包给北京首创集团托管,负责运行,彻底截住了环库居民生活对丹江口水库的污染。
先后引进北京昆仑辰、新乡亿隆等大企业投资生态建设,组成35支造林专业队,以每年10万亩速度推进植树造林,实现了连续9年蝉联全省造林合格面积县级第一的目标。
一库清水是忠诚担当的见证。截至2017年12月12日中线工程通水3周年,丹江口库区12个水质监测断面、总干渠我省16个水质监测断面、1个移动实验室达标率均为100%,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总干渠出境水质稳定达标,调水水质符合要求。
绿色发展编制脱贫梦,生态惠民久久为功。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难在产业。淅川始终贯穿生态立县的这条绿线,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短线抓短平快、中线抓林果、长线抓旅游,将大大小小生态产业串成一串,形成生态惠民的强大优势,凝聚绿色脱贫的长久动力。
具体说来,围绕短线项目,重点抓香菇、蔬菜、中药材、来料加工等。目前,全县在滔河、毛堂、厚坡等11个乡镇已建成香菇基地15个,带动4000余户贫困户发展香菇2000万袋。还有无风险、见效快、管长远、易复制的光伏产业,实现光伏产业兜底,对贫困乡亲全覆盖。
围绕中线项目,结合保水质要求,重点发展软籽石榴、金银花等高效生态产业。依托九重、盛湾、老城3乡镇的软籽石榴产业园,已发展软籽石榴3.2万亩,进入盛果期每亩可产2吨,按目前市场价,产值可达2万到4万元,将拉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各定点帮扶单位为对应贫困户购置苗木,利用贫困户房前屋后田埂地头空闲地,为每户栽种20株至30株软籽石榴、薄壳核桃,打造庭院经济,目前全县已栽植薄壳核桃、大樱桃8万余亩。
楚国始都三百年,碧水万顷扬清波;晨钟暮鼓香严寺,一脚三省紫荆关……我们依托难得的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提出扶贫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用大交通带动大旅游,用大旅游带动大脱贫。一条连接豫鄂两省的西(峡)十(堰)高速公路,也已开工建设;总投资25.8亿元、总长112公里的环库路正在建设,3年内全线通车。环丹江口库区大旅游,将为淅川富民强县的插上强劲的翅膀。
美丽山水与美丽经济相融,美丽生态与美丽财富共生。当绿水青山正在嬗变为金山银山,生态保护和绿色脱贫两大攻坚战已看到胜利的曙光。
【五】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淅川决战决胜生态保护和绿色脱贫两大攻坚战的同时,组织开展了“弘扬移民精神,弘扬好家风家训,争做最美淅川人”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为两大攻坚战提供精神动力保障,另一方面让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淅川人民鼓“口袋”的同时,还要“富脑袋、壮筋骨、强精神”。淅川作为移民精神发源地,吟唱出最美之歌。两年来,淅川涌现出“最美护林员”靳银成,“最美法官”汪新法,“最美工匠”吴红印,等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两弘扬一争做”,校园是阵地,青少年是主体,德育是最佳切入点。从主题活动到特色品牌,全县教育系统的德育教育成为践行“两弘扬、一争做”的特色品牌。全县中小学开展德育夏令营、冬令营,中学生激情跑操,小学生《弟子规》韵律操,太极拳比赛……孩子懂得了“感恩”最美,学会炒菜刷碗,星期天为奶奶梳头,为爷爷端水泡脚。
随着“两弘扬一争做”的深入开展,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淅川人民精神抖擞,党员干部为民不倦,两大攻坚战如火如荼,克难攻坚,无往不胜。
【六】
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
在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基础上,淅川县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区位特殊,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面向未来,淅川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难很难的苦难,还有很多很多的探索……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不能因为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为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
正如滔滔丹水永不止步,淅川人民一定会沿着“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路子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夺取两大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初心未改,梦想可期。持续整治环境污染、不断提升生态优势、接续培育生态文化,让绿色成为淅川发展最动人的色彩;精准施策助创业,精准发力助安居,精准帮扶暖民心,让民富县强成为淅川最耀眼的名片。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沿着生态立县、绿色脱贫这条路走下去,淅川必将迎来更具想象力的未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