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库区的绿色传奇
数九寒冬中,雄踞丹江口水库北岸的淅川青山隐隐、绿水迢迢、碧空如洗,这是67万淅川人民共同的家园。
地处豫鄂陕三省接合部的河南省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核心水源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守着“大水缸”,握着“水龙头”,肩负着一渠清水源源北送的重任。到2017年12月工程通水三周年时,累计调入干渠水量达110多亿立方米,有效改善了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10多座大中城市供水保障能力,惠及京津冀豫4省市5300多万人口。同时,淅川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河南省深度贫困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作为南水北调渠首所在地的淅川,基于保护水质的需要,“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畜不能养”,明显增加了脱贫的难度。保水质,生态这条“绿线”必须保;促民富,环保这条“红线”不能碰。淅川脱贫攻坚的“路线图”完整而清晰: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全县一号政治工程和民生工程,以绿色脱贫为主线,不断改革创新扶贫开发的机制和方式,把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易地搬迁安置、旅游开发相结合,“让绿水青山成为淅川的金山银山”,探索水清民富县强的新路径。
九重镇张河村仁和康源万亩石榴基地,一棵棵软籽石榴树高大挺拔。65岁的王洪才介绍,自从县里发展了软籽石榴,他家一举甩掉了穷帽子。2015年,淅川县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通过引进仁和康源公司,在张河村发展软籽石榴8000亩。王洪才家的6亩荒坡地流转给公司,一年土地租赁收益4800元;王洪才自己又负责管护公司28亩软籽石榴,每年的劳动报酬是12000元,一年总计收入16800元。在张河村,共有60户241名贫困群众在石榴基地脱贫致富。
近年来,淅川县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的思路,大力发展短、中、长三线产业。短线重点发展食用菌、蔬菜、光伏产业等短平快项目,确保当期脱贫;中线重点发展软籽石榴、薄壳核桃等经济林果,巩固脱贫成果;长线发展生态旅游,保证持续稳定脱贫。
目前,全县短、中、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67家企业入驻淅川,投资软籽石榴、薄壳核桃、金银花等生态农业,30余万亩荒山披上绿装,3.4万贫困人口在绿化库区中,捧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
对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贫困区,淅川县因地制宜实施易地搬迁,按照“靠近县城、靠近集镇、靠近园区、靠近景区”的原则,科学布局安置点32个,统筹安排扶贫就业。
西簧乡流西河村偏僻落后,贫困户黄建军曾想通过发展乌骨鸡养殖致富,但由于山区交通不便,饲料进不了山,产品卖不出去,“致富梦”被无情击碎,还欠了一屁股债。2017年5月7日,黄建军一家和来自荆紫关、寺湾、西簧3个乡镇的130多个贫困户一起喜迁位于淅川县城工业园区附近的光明社区。走进15栋6层88平方米的新家,冰箱、液晶彩电、布艺沙发等一应俱全。来到阳台,黄建军还能看到孙女的新中学——东方学校。走出大山了!走出大山了!黄建军笑得合不拢嘴。
对于搬迁进城的适龄劳动力,淅川县优先组织劳务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优先安置城市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在县内有用工需求企业就业,优先给予小额创业贷款支持。黄建军选择了自主创业。作为一个庄稼人,他和其他的贫困户一样,没有忘记祖祖辈辈艰苦奋斗、踏实肯干的勤劳传统。如今,他在光明社区租了间商铺,卖起了油条,每个月能挣2000元。2017年,县里像黄建军一样迁入新居的易地搬迁贫困人口达2367户8850人,1600多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对于靠近景区、靠近水库附近的贫困户,淅川县立足渠首区位优势,抓住丹江5A旅游景区开发机遇,大力实施旅游扶贫,让好风景变为“好钱景”。
位于仓房镇磨沟村内的祥程宾馆,每逢节假日总是生意火爆。烹制丹江鲜鱼、小炒山间野菜……店老板江玉琴说,有了这项营生,许多人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比外出打工强。原来,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淅川县整合生态移民及应急避险项目,给当地办农家乐的贫困户人均补贴7000多元。江玉琴家领到4万多元后办起了农家乐,营业不到一年,月收入已超万元,还带动两个贫困家庭顺利脱贫。在磨沟村,像江玉琴一样共有48户101人发展起了农家乐。
农家乐,乐农家。截至目前,淅川发展休闲农业合作社、农家乐、生态观光采摘园的贫困户已有500余户,旅游从业人员3万余人。
眼下,一条总长112公里的环库公路正在建设,预计3年内全线通车。环丹江口库区大旅游,将为淅川富民强县插上强劲的翅膀。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围绕‘山’‘水’‘游’做文章,就是要让群众共享绿水青山带来的发展红利,既能让群众增收致富,又确保这渠清水永续北送。”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