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淅川>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淅川:增加产业“含绿量” 提升群众幸福感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7-04 10:24:30 浏览次数: 【字体:
        淅川县丹江口库区雨过天晴。不远处的坡地上,荆紫关镇庙岭村67岁的村民魏立庆在自家果园里锄草。“村林果合作社提供种苗,俺种了7亩大樱桃。今年套种的花生和白术,估计能卖8000元。”他告诉记者。
        魏立庆一家6口人,老伴和儿媳妇都有慢性病,两个孙子在上学,前些年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脱贫攻坚带来的春风,让老魏一家享受到多项帮扶政策,收入门路越来越广:流转出去3亩地,每年租金2100元;到户入股分红每年4000多元;光伏发电补贴每年3000元……“加上儿子出去打工,俺家去年收入超过4万元,光荣脱了贫!”老魏自豪地说。
         魏立庆一家发生的变化,是淅川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一个缩影。
         淅川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项目上马、资源利用限制不少。如何找到一个群众增收、水质保护的“双赢”方案?去年以来,淅川大力发展绿色扶贫产业,确立了“短中长”三线结合的发展思路,逐步探索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淅川路径”。
        短线以菌、蔬、药、光伏等生态产业为重点,目前已覆盖1.2万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中线发展经济林果,全县累计发展软籽石榴、杏李、薄壳核桃等30余万亩,带动贫困户近8000户。长线以丹江湖创建5A级景区为契机,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游和乡村旅游。目前已培育乡村旅游点和农旅示范园40余个,解决了2000多名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
       产业选准以后,如何调动带贫主体和贫困户的积极性?淅川探索实施了“三权分置”“资产收益”“返租倒包”等带贫模式,把农户零散的土地统一流转给龙头企业,既实现规模化种植,又让土地保值增值;同时把贫困户组织起来,参与产业基地管理,实现“利益共享,捆绑发展”。
         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绿色扶贫既带来了淅川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让更多贫困群众得到了实惠。据了解,全县46个规模以上生态产业基地,已累计接纳6570名贫困人员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
         产业发展夯实脱贫根基,淅川县脱贫攻坚步伐明显加快。截至目前,全县贫困人口由2016年年底的69555人减至43238人,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年底的10.66%降至7.0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94元。在河南省脱贫攻坚成效综合评估中,淅川县连续3年位居前列。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