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成为最美丽的风景
一人向善,生命充盈;一地向善,和谐美好。
2016年9月至今年8月,淅川县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学校德育教育,已走过两年的历程。
两年,弹指一挥间,淅川282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却有数不清的改变在发生,山河之间校园的力量在汇聚,延展成为当下全市乃至全省教育改革进程中精华荟萃的特殊现象。
从绚烂了学生青春、花白了自己头发的“最美教师”孙均可,到“埋头拉车、低头干活的老黄牛”王国珍老师;从义务宣传移民政策、义务植绿护水“最美学生”张晓茹,到陪着奶奶安度晚年的孝心少年姜慧娟;从“教育了孩子、感染了家长”的淅川一小“最美校园”,到“国学之声琅琅”的仓房镇“最美乡村学校”……
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榜样,像蒲公英的种子,播撒在丹江两岸,繁衍传播成“最美现象”,汇聚和释放着求真向善爱美的正能量。
“德育从娃娃抓起,让孩子走得更远更坚实!”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淅川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顶层设计谋德育、全民关注议德育、动员社会抓德育,把德育作为改进家风、民风、党风建设的系统工程,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当“最美现象”从“盆景”变成“风景”进而成为“风尚”,学校德育逐渐成为淅川教育的金色名片,并迸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今年高考成绩统计显示,淅川本科一批进线1245人,比2017年增加393人;本科二批进线3034人,比2017年增加334人,高考成绩及增幅位居南阳市前列。
“最美群像”集体向善
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向善的本性是最重要的
什么样的人生,才有内心的安宁和恒久的幸福?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向善的本性是最重要的。淅川孩子们用行动诠释了哲人的思考。
今年5月22日,淅川县九重镇一中的一名八年级学生,成为淅川、南阳乃至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她叫张晓茹,被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联合评为“新时代好少年”,成为全国第一批受表彰的10名优秀青少年之一,也是河南唯一获此殊荣的青少年。
这位土生土长在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的好少年,积极动员父母、亲友主动搬迁,成为中线渠首最小的“移民政策宣传员”;
为使京津冀人民吃上放心水,她自觉组织环保社团,义务植绿护水,成为渠首最小的“环保小卫士”。
在去年淅川“十佳美德少年”评选中,张晓茹获得的荣誉称号是“最美环保少年”。
这次评选中,不仅有“最爱读书”的李程、“博学少年”李攀、“好学少年”毕煊,还有爱劳动的李星辰、“爱心少年”叶采莹、“才艺少年”白又伊、“节俭少年”陈丽华、“明礼少年”李翔宇和“孝心少年”姜慧娟。
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实现了自我价值?淅川“师德标兵”用奉献回应了时代的呼唤。
“爱人用轮椅推他去教书”,那是盛湾镇衡营中心小学教师祝成海特殊的身影,“生活给我以苦难,我报生活以乐观”。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那是厚坡镇张寨学校校长张国印的执教方略,不抓体育出“废品”,不抓智育出“次品”,不抓德育出“危险品”。
还有西簧乡“舍家为教”的尚士忠,九重镇“激情澎湃三尺讲台”的武花巧,上集镇“单腿铁汉”郭富华,“站在讲台上书写传奇人生”的抗癌教师孙莉、孙晓慧。
还有,“舍己救人真英雄”淡培玺老师,“有信有德”的刘振杰老师,“舍弃繁华深山执教”的杜宜秋老师,“寒门学子隐形的翅膀”衡志伟老师,“耕耘校园,静等花开”的杨露老师,“状元老师”孙均可,“立德树人”的白松涛老师……
什么样的校园,才是令人向往的精神家园?
在淅川一小五(16)班柴懿洋眼中,这里的校园最美丽,“大家都爱我,我更感恩他们”。患小儿麻痹症的她,天天由同学背着走三层楼去厕所。在校园里,她一脸阳光,微微一笑露出两个闪亮的小虎牙。
最美校园里,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刘颖淑是淅川一小六年级学生,漂亮妈妈一直跟奶奶“关系很僵”。小颖淑缠着繁忙的妈妈一起诵读《朱子家训》,提醒妈妈“母亲节来了,和奶奶坐坐嘛”、“父亲节到了,回老家给爷爷送个礼物吧”……如今,妈妈把“孝敬老人”定为家风第一条。
贾晓青是上集一中八年级女生,父亲因病早逝,母亲一度抑郁不振。酷爱朗读的小女生,常常和母亲一起阅读国学经典和名人传记,感染得母亲出口成章“愿所有善良的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即使生命总以刻薄荒芜相欺”。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梁玉振表示,校风、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党风相融成国风。随着“两弘扬一争做”的深入,“最美”现象从校园走进家庭、走向社会,人人争当“最美”,人心之美处处盛开。
“最美现象”时代呼唤
“最美个体”和“最美群体”竞相涌现,“最美现象”走向风尚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最美现象”,已成为时下淅川最美丽的“风景”。“最美个体”和“最美群体”竞相涌现,“美在瞬间”和“美在平凡”相生相长,“最美现象”走向风尚。
由此观之,“最美现象”正是因为淅川决策者抓住了复杂变动的真实民意,带给人们更多的获得感,才能使改革始终与人民心声相激荡,在时代浪潮中不迷失航向。
启示一:领导“真”重视。
校园德育走在前列,离不开“重德书记”卢捍卫的运筹帷幄。
他坦言,出身农家,得益于乡村爱和善的教育,受益于传统国学中“敢于吃亏”作风、“孝亲和谐”家风、爱国爱家担当与奉献的君子之风。在他看来,时代在前进,但感恩教育、行为教育、毅力教育、诚信教育和经典教育,一个都不能少,旨在减少人性中恶的存量,增加善的总量。他常常在调研途中,不打招呼深入校园,走进课堂,了解德育进展。
县委副书记、县长杨红忠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探讨研究,邀请专家学者反复论证,从科学规划、组织领导、氛围营造、落实推进、督导问责、机制保障等方面提出严格要求,为德育工作开展夯实组织基础。建立激励机制,重奖德育和教学先进单位和个人,2016年奖金700万元,2017年提高到1200万元。
启示二:系统“真”落实。
知行合一、执行高效,是卢捍卫对县教体局班子抓德育执行力的真实评语。
作为德育教育责任单位,淅川县教体局多次组团到山西、山东、广东等地学习借鉴德育先进经验,成立县德育中心,编写本土德育教材,确定“学校德育深化年”、“师德师风建设年”和“教学质量提升年”,制定德育每月活动主题。
淅川县教体局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学校德育工作“十个一”工程》《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通知》等系列文件,规范、指导全县德育工作。
在此基础上,县教体局和家长、先进人物、先进单位及文化标志地联手,开展“诚信考试”“假日德育夏令营”“感恩教育”“德育成果展演”“吟诵中华好诗词”等主题教育活动,形成校园与社会、家庭互动效应。
启示三:学校“真”展开。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着力构建德育大课堂,密织德育大网络,拓展德育大空间。各乡镇自主设定德育活动日,挖掘当地资源,指导辖区学校开展德育活动。每所学校都有一个德育主题,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崇德向上,见贤思齐。
副县长邵书燕调研中说,德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润物无声的渗透,是身心参与的体验,是恒久坚持后的领悟。
——课程育人,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开设德育课程,做到“五固定”,即固定教师、固定课表、固定课时、固定教材、固定督查,以《国学经典诵读》为抓手,通过课堂教学和情景表演浸润学生心田。据统计,今年全县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阶段性成果展示近300场。
——管理育人,发挥制度引领作用。县一高、县一小等学校邀请专业军人每年对全体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规范每一个细节。
——环境育人,发挥校园文化作用。借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契机,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育人氛围,让一草一木说话,让每面墙壁育人,让校园书香充溢。
——家校育人,发挥联谊协会作用。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学校德育活动,形成家校联合育人的格局,如家校共育绅士、淑女,参加“两操”比赛、诚信考试,共同看电影、共读诗书等,突出德育的细与实。
——全员育人,发挥教师志愿者作用。建立“周六德育社团日”制度,动员教师自愿参与德育社团活动,在教师职称评定、提拔重用等方面优先考虑,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至目前,全县向4362名教师颁发了德育社团活动聘书。
——阅读育人,夯实创造终身学习基础。实施了“海量阅读”工程,保证每天至少阅读1小时,同时组织开展好书推介、读书沙龙、读书征文等活动,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最美精神”根植人心
当“最美校园”孕育出“最美群像”、“最美形象”传递着“最美能量”,“最美”已根植于淅川人民的心中
如今在淅川,“最美”典型的不断涌现,不仅根源于“最美行为”的激情迸发,也在于“最美现象”的深入挖掘,更源于“最美事迹”的海量传播,呼应广大群众的道德向往,升华了全社会对“最美精神”的强烈共鸣。
当“最美校园”孕育出“最美群像”、“最美形象”传递着“最美能量”,“最美”已根植于淅川人民的心中。
毋庸讳言,淅川德育曾引发争论,却从未迷茫;曾有过徘徊,却从未止步。县教体局局长李晓辉坚信,“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那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
改革理念是风向标,引领改革磅礴前行;改革理念又是加油站,为改革注入生机活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心部署、稳妥推进,誓把德育工作引向深入,力争让每一个活动都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清明节期间,让学生缅怀英烈;教师节期间,开展尊敬师长教育。德育夏令营活动,看望慰问孤寡老人、参与秋收农忙、争做小交警,让学生进田野、进纪念馆、进贫困家庭;德育冬令营活动,紧紧围绕动手能力和孝亲敬老,寓教于乐,学有收获。
两年来,持续开展八大系列德育活动——
“三拒绝”(拒绝零食、拒绝零花钱、拒绝家长无序接送)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规范了家长的接送行为,营造校园周边环境。
“两操”(中学生的激情跑操、小学生的《弟子规》韵律操)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校园充满活力和激情。
亲子共读经典,鼓励学生、教师、家长写读后感,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
“两弘扬一争做”(弘扬师德标兵精神、弘扬好学风教风校风,争做最美教师最美学生最美家长)教育实践活动。两年来,评选20名师德标兵,全县巡回演讲,隆重表彰。
“三大步”励志教育。通过读励志信、填成长手册和建立育人导师制度等,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远足活动。每年春秋两期,高中生单程30公里、初中生20公里、小学生10公里,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磨炼意志。
理想信念教育。集体观看《红色气质》《辉煌中国》和《强军》等系列影视专题片或纪录片,坚定理想信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展经典歌曲、传统诗词、楚文化等“七进校园”活动,让传统文化成为青少年生命的底色。
真善美的种子,在丹江两岸处处发芽;积小善如涓涓细流,已经汇成江河。
淅川学校德育令人深思、深受启发:“最美行为”自发性再次印证,真善美始终是人们不变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最美人物”草根性表明,美好的道德情操依然是这个时代和人民的强劲呼唤;“最美事迹”的广泛传播告诉我们,“最美”能够激发起全社会对向善风尚的大力弘扬,集体输出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正气、道德力量的持续增长。
对德育“最美”的行业定义和执着追求,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在淅川的生动实践。
■点评
尚德者远谋
□省委政策研究室王民选
淅川县深化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学校德育教育,使道德美成为青少年心际最美风景线,化育着和谐和美温馨的社会环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成为民众自觉,急难相助、危难相救蔚成风气。初步营造出了人相亲、情相牵、近者悦、远者来的区域文化氛围。
崇尚德治,是华夏文明的优良传统。以德治国,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方面。把学校德育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是淅川县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这是一种符合发展要求的成风化俗治理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必须更加重视打基础、利长远、管长久的系统谋划,抓教育就符合这种质的规定性。唯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才有坚持不懈做打基础工作的情怀。淅川县委的决策和淅川县教育部门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参照。
这是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统筹谋划。我国发展的不平衡,突出的表现在农业短腿和农村短板,农民则表现为综合素质方面的短项。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条路子就是城乡融合发展,融合发展即城乡双向推动,也可理解为城乡双向互动、联动,是城市与乡村的各种资源要素有效地、有序地流动、交互和促进……经济方面的融合可以通过面上统筹,文化方面的融合则急需在线上补齐。淅川县提前推进学校德育教育,事实上也是为城乡融合发展而超前起步培育造就新型农民群体。
这更是一种顺时应势的时代担当。党的十九大推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需要道德为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来保障。淅川县从基础教育抓起,不仅保障了农村人才量的供给,而且重视德育也保障了农村新型人才质的储备,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基石性和支撑意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