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淅川>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淅川:“多重合奏”量身订制贫困群众脱贫模式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10 09:34:30 浏览次数: 【字体: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淅川县坚持绿色为底,短、中、长三线产业相结合,短线围绕食用菌、蔬菜、光伏产业等短平快产业;中线发展林果业;长线做大做强旅游业,唱响短、中、长扶贫产业“三重奏”。贫困群众如何从三线产业中享受到产业扶贫带来的效益?产业扶贫如何发挥“造血式”效应?淅川县将贫困群众与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利益联结,通过三权分置、保底分红、资产收益、返租倒包等多元化模式实现量身订制带贫模式,真正将贫困群众嵌入产业发展当中,让贫困群众见实效,让扶贫产业持续发展。
 
   短、中、长产业“合奏”填补产业发展“空白期”
 
   8月9日,淅川县老城镇黑龙泉村,刘根太和妻子正在门前的杏李基地内修剪果树的枝条。“今年卖了8万多斤,收入十几万元,跟去年差不多。”刘根太的妻子罗京娥告诉记者,靠着杏李2017年这个7口之家脱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2012年开始学着种杏李。但是杏李前三年不能挂果,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直到去年才真正开始见到效益。”罗京娥说,没有果收的时候,他们就在地里套种花生、中药材等能够短期见效的作物。今年又养殖了250只鹅,来弥补林果业周期长带来的“空白期”。
 
    在淅川县厚坡镇岗西村,贫困户张东风靠着小龙虾产业日子越来越有了盼头。“去年秋天挖塘,冬天投苗,春天虾都长到六七钱大了。”张东风扳着指头算道:“挖塘和买虾苗花了8000多元,今年已经卖了两茬虾,收入1万多元,塘里还有300多斤虾。”在岗西村,贫困户通过入股的方式,成立专业合作社,借助水产大户的技术力量,发展小龙虾产业。塘里养殖小龙虾,塘堤上种植软籽石榴和中药材,朝着提供渔需、餐饮、龙虾配送等一条龙服务的方向迈进,短、中、长三线产业有效结合。凭借着小龙虾生长周期短,见效快的优势,淅川如今在岗西村的带动下,全县共发展小龙虾2.5万亩,贫困户户均1亩虾,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同样的产业结合也正在荆紫关镇庙岭村进行着,利用全村丘陵面积大的优势,村支部牵头成立了林果专业合作社,与群众签订合同,统一负责技术、管理和销售,收益按2∶8分成,带动全村420户群众发展大樱桃800亩、薄壳核桃2200亩。去年以来,发展林下经济,套种油用牡丹、白术、何首乌、黄姜、花生等经济作物2400亩,实现了38户贫困户“林果经”全覆盖,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针对村里留守妇女群体大、富余劳动力多的现状,该村建立起了扶贫车间,加工鞋业,先后安排就业6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16人,月人均务工收入均在1500元以上,走出了一条“林果经”结合、短中长并举的产业发展之路。
 
    走访淅川,无论是在毛堂、西簧、荆紫关等山区,还是在滔河、盛湾、大石桥等库区,各个乡镇的产业蓝图正逐渐趋于清晰,实现从零到有、从弱到强的突破。在产业的选择上,中线林果业搭配短期林下养殖、小龙虾、食用菌;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开辟公益岗位,纳入产业务工,短中长的搭配填补了产业发展的空白期,让贫困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效益。
 
    群众、企业、政府“合奏”多元带贫模式实现携手共赢
 
    老百姓祖祖辈辈守着一亩三分地种庄稼,现在突然让他们放弃改门路,说啥都不愿意。土地难流转,产业难发展,怎么办?
 
    承担扶贫任务的龙头企业,也是市场经营的主体,要面对自然、市场等多重风险,产业扶贫企业遇难题,谁来解决?
 
    有能力的贫困户可以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但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如何享受产业扶贫的红利,破解产业扶贫难扶弱的难题?
 
   “产业选准以后,调动带贫主体和贫困户的积极性,实现多方共赢,才能确保扶贫产业的动力和发展活力。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量身订制带贫帮扶模式,实现群众、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共赢是关键。”淅川县县长杨红忠说,淅川紧紧握住土地流转这把“金钥匙”,通过把农户零碎的土地统一流转给带贫龙头企业,由带贫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实现土地的保值增值;通过产业带动,把贫困户组织起来,参与产业基地管理,用土地创造收益,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二者的双赢。根据每个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将群众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淅川通过三权分置、资产收益、返租倒包等带贫模式将贫困群众纳入产业链条当中。
 
    老城镇的杏李产业采取的是“保底分红”的模式。林果业最重要的是销路问题,这对于老城镇发展杏李产业的贫困群众来说已不是难题,该镇在发展杏李产业之初就引入了淅川县中线水源杏李林果有限公司,镇上和村里为企业协调土地流转,招募贫困群众为企业进行土地平整、管护等任务,企业负责提供苗木、技术培训和产品回收,农户负责种植、管护,协议约定3年后亩净效益保底3000元,不足部分由企业补齐,超出部分由村委会、龙头企业、农户分别按5∶10∶85的比例分享净收益。“保底分红”模式不仅让企业节省了地租、雇工、水电路配套等多项开支,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和产业发展的机会,也让村集体有了更多收益,实现三方共赢。目前,淅川已采用这种模式建成千亩以上杏李产业基地12个,亩效益在6000元左右。
 
     在九重镇发展的软籽石榴产业,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政府负责顶层设计,购买公共服务,落实产业发展资金等。以仁和康源为龙头企业负责承贷、担保、使用和偿还产业贷款,在农户土地上发展产业;同时保证地租支付期限、净收益贫困户得50%、企业得40%,产业基地贫困劳力上岗率不低于40%等。农户拿土地入资,在获得固定地租收益的基础上,产业见效后,乡镇政府(村委会)、企业和农户按1∶4∶5的比例约定各方权益,其中10%归乡镇政府(村委会),40%归龙头企业,50%归农户。目前淅川县渠首区域的九重、香花、厚坡三镇,采取这种模式发展软籽石榴,基地规模已达2万余亩,亩效益1.5万元左右。
 
    在金河镇玉皇、东升等8个行政村,农户以土地入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产业种植、管理等工作,公司负责苗木、农资、技术和销售,将群众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增加务工收入,使贫困群众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资产收益”式转换。产业见效后,农户、公司和合作社按5∶4∶1分享净收益。目前,该镇发展油用牡丹近1万亩,带动1200户群众参与,仅每年务工增收7000元以上。
 
     在淅川滔河、毛堂等乡镇,食用菌产业比较成熟,龙头企业为了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和智能化,租赁贫困户土地进行食用菌大棚建设,贫困户通过小额贷款或到户增收资金向龙头企业购买菌棒发展产业,企业在产业发展中负责技术服务、产品回收。为了保证贫困户菌棒的质量,龙头企业会利用技术和设备优势,在菌棒出菇前代为管护。目前,淅川县滔河、毛堂、西簧、老城、大石桥等五个乡镇采用这种“返租倒包”模式,发展香菇3000万袋以上,带动4000余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四种带贫机制,明确了企业、政府、贫困户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发展产业的前期投入、技术服务、市场销售主要由企业来做,解决了贫困户过去那种“单打独斗”带有的风险问题。同时,贫困户可以获得地租、务工、分红或经营收入,收入渠道由单一变多元,收益实现最大化、稳固化,解决了收入少、脱贫难的问题。对于企业而言,借助产业基地配套等扶持政策快速壮大,解决了企业融资难、发展慢、带贫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一举多赢”的局面为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带贫主体和贫困户两者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把带贫主体做大产业和带贫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挖掘出来,而且充分运用市场杠杆、利益杠杆这个最具吸引力的手段,使贫困群众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自觉去参与产业发展、获得更大收益,实现了带贫主体与贫困户利益上的双赢。
 
   “产业的发展投资大、周期长,作为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做好贫困群众的代言人,为企业解决发展难题,通过引入农业保险、鼓励带贫主体上市、研究灵活的融资机制、上冷链仓储反季节销售等有效办法,降低带贫主体和参与产业贫困户的风险控制是我们的责任。”杨红忠说,淅川县政府、群众、企业三方将各司其职,统筹合作,持续推进扶贫产业健康发展。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