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为了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上世纪中叶,八百里丹江在淅川境内形成了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本世纪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在淅川陶岔开闸放水,逶迤北行,抵达京津;丹江口水库一、二期工程,淅川先后动迁36.8万人;淅川人民为了一江清水,勇于担当,正谱写着历史的新篇章!
忠诚担当 漫漫迁安路
在中国广袤富饶的大地上,生活着约占世界1/5的人口,孕育着一个伟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面临不容忽视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的1/3,且分布不均,其中黄淮海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社会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由于长期干旱缺水,有两亿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700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一批批重大项目难以投产、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由于缺水,很多地方不得不过度利用地表水,挤占农业和生态用水,超采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生态恶化。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矛盾日益尖锐,不仅制约京津地区的发展步伐,也影响着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毛泽东主席站在黄河岸边,用他的高瞻远瞩提出了一个伟大的设想,一项伟大的工程由此拉开序幕。
1959年3月,兴建丹江口水库,淹没区8008名青年,相应国家号召,落户青海支援边疆建设。1960年,“支边”青年家属14334人又迁往青海。1966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大搬迁,采用后靠和外迁两种途径移民,大部分移民被迁往湖北、邓州等地。随后搬迁长达20年之久,淅川共迁出移民20.2万人。不少人从昔日的“一担两筐”迁到今日的“白发苍苍”,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先后经历多次搬迁。广大移民始终服从大局、舍家为国,被誉为当代最可爱的人。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工,大坝由162米加高到176.6米,蓄水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丹江水将从淅川的陶岔渠首,由方城垭口到郑州,走中原、穿黄河、越华北、行程1432公里抵达京津,流入北京颐和园团城湖。这项世界上投资最大、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绘就旷世不遇的水利奇观,实现历史上罕见的水利大治。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淅川再次做出重大牺牲。全县新增淹没面积22.96万亩,占库区新增面积的47.6%;淹没3个集镇,36家工矿企业及大批基础设施,静态损失90亿元;搬迁164个村,移民16.2万人,相当于湖北省五个库区涉淹县移民的总和。两次大搬迁淅川移民总计超过40万人,成为我国水利移民第一大县。大江北去,每一滴水都凝结着移民群众的付出与艰辛!
老移民多次搬迁的创伤还未恢复,新的移民任务像一座大山又摆在面前。为实现2014年的调水计划,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作为河南唯一的移民迁出县,淅川,又挑起了千斤重担!
大爱报国 豪情再出发
公元2009年8月16日,对于淅川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并将永载史册的日子。南阳市委、市政府与淅川县委、县政府在滔河乡姬家营村举行盛大的移民搬迁启动仪式,欢送首批移民乔迁新居,拉开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渠首大移民的序幕。
从此,移民的脚步一刻也没停歇,和谐搬迁捷报频传。
2009年9月1日,经过16天的艰苦奋战,顺利完成首批10个试点村移民搬迁,1.08万移民迁至平顶山、许昌、漯河等六个地市开始新生活。
2010年9月4日,第一批大规模移民圆满结束;仅用80天时间,搬迁76批次,动迁库区移民60886人,行程相当于3个两万五千里长征;10859台(次)搬迁车辆,浩浩荡荡往返于25个外迁安置县,规模毫不亚于一次大兵团作战……
第二批移民从2011年5月5日开始到8月25日结束,用110天时间完成10个乡镇、101个村、8.6万人的搬迁任务。剩余的城郊社区移民于2011年10月26日如期完成搬迁。如此紧锣密鼓、规模空前的大搬迁,能如此安全、顺利、和谐,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开创了全国移民大搬迁的先河,缔造了“淅川移民速度”的神话。
为使大搬迁“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县移民指挥部大胆创新领导体系、宣传体系、稳定体系、目标考核体系和运行体系,将移民搬迁过程细化为50个环节,明确分工、细化责任、每一个环节都有无数人为之殚精竭虑、昼夜操劳。
县里组建了移民搬迁指挥中心,移民乡镇成立了移民搬迁前线指挥部。指挥中心实行“1+9”工作机制:“1”即中心指挥长席,由指挥长负责签发每一批移民搬迁令,“9”即综合协调调度席、公安交警指挥席、用电安全保障席、卫生安全保障席、气象石油通信服务席、应急处置席、后勤保障席等。在这个高效运转的搬迁工作“司令部”各个搬迁车队的行踪,在GPS定位系统上清晰可见,一条条信息汇集而来,一道道指令飞速发出,全县移民工作一个声音、一道指令,高效运转、不打乱仗。
搬迁前,把工作方案细化到村、到组、到户、到人员、到车辆、到时间,做到六个精确;搬迁中,动员调度党员干部实行定岗定责,全员参与移民搬迁。集中搬迁开始,他们从未睡过一个囫囵觉,采取了“5+2”、“白加黑”工作方法,足迹遍布57个搬迁村,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始终感染着淅川广大干部群众,集中搬迁战幕刚刚拉开,各乡镇就显出八仙过海的竞技比赛。
青山无语,丹江有声。淅川干部群众坚持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在整个移民搬迁工作之中;把以人为本的真情,倾注在每一个移民的身上;把党的优良作风,传遍库区的山山水水。从县领导到乡村干部,人人都成了移民政策的宣传员、移民疑问的讲解员、移民纠纷的调解员、移民安家的服务员、移民创业的引导员。这次移民迁安期间,县委办副主任马有志等10位移民干部,因过度劳累,牺牲在搬迁一线,长眠于丹江岸边。淅川正是有这样一支不怕困难、勇于负责、克难攻坚的干部队伍,才换了大移民工作准时、顺利、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的和谐平安搬迁。
淅川大移民的骄人成绩,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国调办、省委、省政府、南阳市委、市政府分别发来贺电给予高度评价。2010年8月19日,时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鄂竟平在淅川调研时指出:淅川的经验不仅对南水北调难能可贵,对国家来说也非常珍贵。移民工作做到这个水平,“天下第一难”就不应该是个难题。
脱贫路上 移民迈大步
丹江口库区移民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整体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其他群众,贫困移民更是缺乏致富门路、发展后劲不足、生产生活困难,是扶贫工作的短板。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按照淅川县委、县政府部署,围绕全县移民脱贫攻坚规划,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创新扶贫模式,重点实施了“五大”扶贫工程,加快贫困移民脱贫步伐。
产业发展扶贫工程。通过发展香菇、蔬菜大棚、优质葡萄、猕猴桃、金银花、黄粉虫等特色产业,加快移民脱贫步伐。2016年全县投入移民资金2957万元,在21个移民村中(18个贫困村)建设了24个产业发展项目,受益移民912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移民586人;2017年投入2312万元,在26个移民村中(23个贫困村)建设了29个产业发展项目,受益移民123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移民477人;2018年投入1968万元,在22个移民村中(14个贫困村)建设了24个产业项目,受益移民1090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移民818人。目前,产业项目覆盖69个移民村32328人,占全县移民人口总数39.1%,其中贫困移民村5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881人。
基础设施扶贫工程。在基础设施建设上,2016年至2017年全县投入移民资金2466万元,在29个移民村建设安全饮水、农田水利、道路(机耕路)及村部等67个项目,受益移民2.8万人。
避险解困扶贫工程。2014年-2017年,上级批准我县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项目共四批,涉及盛湾、马蹬、老城、大石桥、九重、香花、上集、金河等8个乡镇、18个老移民村(组)、1408户、5579人,占全县2016年-2017年易地搬迁3812户15147人的36.9%和36.8%。全县1~4批避险解困人口中移民4247人,连带影响人口1332人,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23个,项目总投资27033.6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8496万元,省级匹配9999.05万元,淅川县自筹及整合资金8538.54万元(其中移民自筹7164.98万元,政府整合资金1373.56万元)。
第五批试点工作涉及仓房、滔河、老城、马蹬、香花共5个乡镇16个村20个安置点、589户、安置人口2342人,其中移民1739人,贫困移民274人,连带影响人口203人,目前正在进行项目招标工作,预计2019年11月完成搬迁入住。
产业试点扶贫工程。实施了《淅川县九重镇南水北调移民村产业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6-2020)》,试点范围涉及九重镇南水北调移民村(安置点)8个,包括桦栎扒、邹庄、临江、东王岗、周岗、小张冲、张冲7个移民村和九重农场。试点工作项目总投资12113万元,建设周期为4年(2016年-2019年)。目前已完成项目投投资1.1亿元,实施16个项目,8个试点村(点)已先后完成新修农田道路20.3千米,建设节水灌溉工程1910亩,架设高低压电力线路3千米,并配套完善了其他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实施,使试点村移民耕作观念和耕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以肥促产,以药保收正逐步向绿色发展高效农业转变。
技能启智扶贫工程。为进一步拓宽移民增收渠道,淅川先后举办移民电工技术、特色种植、家政服务等各类培训班,聘请专家对400余名移民进行了实用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移民转岗就业和市场竞争能力。使所有符合条件的水库贫困移民劳动力得到一次以上技能培训,掌握一项以上适应创业就业需要的实用技能,做到“应训尽训”,达到一人学到技术全家脱贫的目的。
近三年来,在县、乡、村及移民局的共同努力下,通过项目扶持等举措,共脱贫3761人。仍有1773人未脱贫,未脱贫人口分布在263个村,其中分布在深度贫困村的共14个360人。据调查测算,2017年全县移民人均纯收入9082元,比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1094元低2012元,但较搬迁前移民人均收入净增4000多元。
脱贫攻坚,任重道远。随着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纵深推进,库区移民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得到改善,让那些居住在高山之巅、沟壑之间的贫困移民实现脱贫奔康的梦想,让他们成为云端上的风景,为提升库区移民人民的幸福指数和社会满意度而阔步前行。
展望明天,库区跨越发展之舟风帆正举。
拥抱未来,移民全面小康蓝图锦绣万千。
南水北调 核心在发展
一部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的移民史,就是淅川迎难而上、负重自强的历史!进入后移民时代,淅川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库区移民安稳发展任重道远。
为加快移民的后续发展稳定工作,在全县上下广泛开展了弘扬移民精神、弘扬好家风家训,争做最美淅川人的“两弘扬一争做”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道德建设和移民精神形象化、具体化,引导大家干实事、讲诚信、做先进。先后开展“移民稳定发展年”、“移民发展稳定年”、“移民创新发展年”、“四比四化五提升”等活动,突出移民发展主题,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倾斜项目资金,培育特色产业,千方百计调动移民村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切实加快移民发展。通过活动开展,有效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理顺群众情绪,大大调动了全县上下搞好移民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移民增收致富、改善了移民生活环境,催生移民发展内在动力。渠首大地处处展现出道德力量与移民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新活力。
作为战略水资源供给地,招商引资门槛提高,产业发展受限,结构调整困难。为保护一库清水,确保移民安居乐业,淅川县委、县政府坚持统筹考虑,克服区位特殊发展受限等多种矛盾,把解决库区发展与促进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整合移民后扶资金向实施试点项目村倾斜,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开发、技能培训、就业转移等具体措施,解决好移民的就业和增收问题。据统计,2012年-2017年底,全县累计争取和整合移民后扶项目资金和生产发展奖补资金2.35亿元,扶持项目471个,扶持发展生态旅游及软籽石榴、香菇、小龙虾、黄粉虫等产业;2014年-2017年累计争取整合第一、二、三、四批的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项目资金2.7亿元,建设集中安置点23个,有效地改善了全县库区、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条件,加快了库区生态产业发展和移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进程。
2015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莅淅调研时认为,淅川发展和水质保护矛盾突出,特批1.2亿元项目资金,把九重镇作为南水北调移民产业发展试点来打造,要求通过试点探索出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试点资金的注入和项目的实施,不仅增加了移民群众的收入,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而且有效地缓解了移民增收和水质保护的矛盾。
这些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移民村特色产业较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全县有1/3的移民新村集体收入实现了零的突破。2016年淅川县有25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其中移民村3个;2017年7个贫困村整体退出,其中移民村4个。
同时,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推行移民村“三会两组织”制度建设,即民主议事会、民主监事会、民事调解委员会和经济发展组织、社会综合服务组织,确保重大村务事项,全部通过村民议事会商议确定;村内大小决策事项全过程由村民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监督;村内大小问题纠纷由民事调解委员会及时处理。形成了管理民主、社会和谐良好局面,使组织作用充分发挥,保证了移民经济的快速良性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如今,南水北调移民工作也全面转入安稳致富阶段。库区已经实现房屋居住舒适、道路通行方便、庭院绿化美化、环保设施配套、社区功能完善、服务设施齐全、土地旱涝保收、产业发展致富、乡风文明和谐、管理民主规范,库区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移民群众安居乐业。
中线工程 成败在水质
为国家让路,为水脉牺牲,一直是这片土地的选择与担当。2014年12月12日,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论证与规划,耗时11年建设与施工,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14点32分正式提闸通水。在寓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十线全长1432公里的那一刻,淅川陶岔渠首,闸门缓缓提起,清澈丹江水奔流而出,一路向北,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调水梦变为现实。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和通水”,为了这一刻,淅川县枕戈待旦,不敢懈怠,终将变为恒久守护,世代延续。
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是淅川做出的庄严承诺。多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克难攻坚,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阐述着“保水质护运行”的生态要义。
从2003年起,淅川县连续15年实行春季禁渔,向丹江口水库内投放1000多万尾净水鱼苗,因此使水库的生态系统得以保持常年稳定。森林、淡水、山川,成为飞禽的天堂、鱼类的乐园、植物的沃土。
从1997年开始,国家就在这里设立了丹江湿地自然保护区,淅川干群坚持不懈地进行大面积植树造林,初步形成了环库生态圈、城区生态圈、沿河防护林带、主干道绿化带、石漠化治理带等五大生态保护带。县域内22条流域得到综合治理,治理区内植被覆盖率达到58%,年土壤流失量减少200万吨以上,营造了水源地立体的绿色屏障。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二类优质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年保持在300天以上。
同时,调整工业结构,以发展产业集聚区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坚持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关停并转了350多家造纸、冶炼等企业,一些眼看着能为淅川GDP贡献的项目,因为生态环保,也都被坚决拒之门外。以创建全省示范产业集聚区为目标,形成了以淅减工业园、福森系能源工业园、中原轻工业园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发展格局。
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淅川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先后开展了大规模库底清理行动,清理库周生产生活垃圾和移土培肥工程,彻底消除了库底污染源。拆除拦汊筑坝,炸毁库周小水坝,开展了大规模的库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双百会战”,开展全民护水行动,关停重污染企业,整顿有污染的旅游项目,对宾馆饭店粉尘,污水处理、垃圾清运等实行集中控制,全部取缔网箱和库区餐饮船,建设11个污水处理厂、13个垃圾处理场,同时投建了城区污泥设施和垃圾处理渗滤设施,18万亩库区生态隔离带建设任务全部完成。
同时,淅川县还建立健全了保护生态的长效机制,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总要求,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全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镇、渠首生态文明示范村、陶岔社区建设、重点部位绿化、沿线旧房改造等六大工程建设。
今天的淅川,林带绕城、青山入市,在生态发展的绿色大道上已经起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正式通水,有效缓解了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截至2018年10月30日8时,已完成送水超过180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6000多万人,经济生态等社会综合效益十分明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指出:“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人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做出了无私奉献,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