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飞播造林39年把丰碑刻在青山上
把丰碑刻在青山上,把政绩融入碧水中。
如今的淅川,国土总面积423万亩,有林地192万亩,国家级公益林171.2万亩,是全省公益林面积最大的县和全省25个重点林业县之一。千峰披翠,万壑流青,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护佑一泓清水北送入京。
曾几何时,“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淅川,境内沟壑纵横,荒山连绵,不少地方山石裸露、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荒山面积大,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仅靠人工造林难度大、成本高。飞播造林作为和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并列的三大造林方式之一,具有速度快、省劳力、成本低、投资少、活动范围广,能深入边远山区作业等“多、快、好、省”的优势。
1980年6月18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淅川县首次在盛湾镇的白亮坪、秀子沟、黄庵、岔河、阴坡5个村开展飞播造林,当年飞播4.5万亩。播后由于连降喜雨,成苗效果好,出苗面积约2.6万亩,占播区有效面积的80.2%。
飞播造林在淅川试播成功后,为该县造林绿化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使淅川造林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39年来,淅川先后在荆紫关、寺湾、西簧、老城、金河、大石桥、盛湾、马蹬、毛堂、上集等10个乡镇、48个播区飞播造林73.2万亩,其中有效面积57.9万亩。经过历年来的补植补造和管护,已成林面积达41.7万亩,形成了一批飞播林基地。目前,淅川县森林覆盖率45.3%,其中,飞播造林贡献了10个百分点。
一颗颗种子落地生根,一片片林子拔地而起,一场持续了39年的接力,见证了山川从荒芜到葱郁的变迁。飞播造林形成的林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良土壤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保障了水利设施效能的发挥,促进了农牧业稳产高产。
通过飞播造林,针叶林和彩叶林面积迅速增加,也改变了县域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的格局。树种结构由单一的阔叶林向针阔叶树种混交的合理配置方向发展,增加了亩均蓄积量和出材量,提高了木材质量和等级,森林群落结构得到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加强。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
多年来,尤其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实施,保水质护运行成为淅川人必须承担的政治使命,绿色和生态支撑并推进着淅川的发展。包括飞播造林、人工造林在内,淅川每年新造林面积10万亩以上,连续10年获得营造林合格面积全省县级第一。
飞播造林工作得到了淅川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专门成立工作组,主要领导亲自动员部署。成立飞播造林领导小组,实行科学分工、统一协调,明确责任、奖惩到人,形成系统的管理和运作模式,保证了飞播工作的顺利进行。
飞播能否成功,播前准备和飞播作业是关键。在淅川,播区的选择严格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宜飞则飞的原则,专业技术人员分包乡镇全面调查,科学合理确定飞播区域和树种配置,确保飞播造林有效面积显著提高。
应用高分子吸水剂、“多效复合剂”和ABT生根粉等,提高出苗成效;推广应用GPS卫星定位导航,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借助于飞播技术的进步,淅川县积极创新,把最前沿的技术应该用飞播现场。2016年开始,针对荒山面积越来越零碎的实际情况,该县开始探索直升机精准飞播造林技术。直升机在县城周边、丹江口水库周边困难地精准抛撒,五角枫、连翘、栾树等彩叶树种落地成效良好,将大大丰富城区和库区季相色彩。
种子落地,管护上马。飞播作业结束后,严格要求飞播区及时制定管护制度,建立管护组织,确定管护人员,实行封山育林,全封5年,半封3年,力求使飞播造林早见成效。同时,采取走林区、进学校、到街道等方式,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宣传飞播造林的重要性、优越性、科学性和紧迫性,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干群充分了解飞播造林知识和作用,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干群的认识,参与到爱绿护绿的行动中来。
面对飞播造林苗木分布不均、疏密不匀现象,淅川及时采取点播、植苗等措施,以点播栓皮栎等耐火树种为主,完成补植补播面积15.62万亩,提高了造林成效。另外,根据林分郁闭情况,先后完成飞播林抚育30万亩,调整了林分密度,促进了飞播林健康生长。
飞撒绿色数十载,不负青山不负民。绿色,已成为淅川最动人的底色。
功劳属于过去。淅川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目前仍有宜林荒山荒地和坡耕地38万亩。淅川林业局局长武建宏说,淅川将充分利用飞播造林尽早实现“无山不绿”,搞好飞播林抚育经营,调整树种结构,为淅川再添绿多增彩,当好建设森林河南的排头兵。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