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淅川:“短中長”產業讓貧困戶穩定脫貧
“淅川屬南北過渡性氣候,溫和濕潤,光照充足,適合杏李等林果生長,加上今年雨水充足,水果個兒大味甜,很受消費者青睞。”近日,淅川縣淅有山川公司負責人表示。
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守著“大水缸”,握著“水龍頭”,但也因此戴上“緊箍咒”:有樹不能伐,有魚不能捕,有礦不能開,有畜不能養。該縣按照‘快見效、可持續’的要求,發展高效生態產業,實現‘短中長’最佳優化,把生態產業做大做強,使其成為富民強縣的“恆業”。
淅川縣短線產業主要因地制宜,發展食用菌和中藥材等特色種植產業集群,確保當年見效和當年脫貧﹔中線產業突出生態高效,發展軟籽石榴和薄殼核桃等特色林果產業集群,確保三年大見成效和中期致富﹔長線產業立足資源稟賦,依托香嚴寺、坐禪谷等旅游資源,全力創建丹江湖5A級景區,依托蓬勃發展的生態產業,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確保五年持久見效和長期小康。
“短中長”三線產業項目,讓淅川貧困群眾得到了真正實惠。連日來,在毛堂鄉龍泉村黃金梨基地,前來採摘的游客絡繹不絕。毛堂鄉黨委副書記張建軍介紹,近年來,毛堂鄉共發展黃金梨2500畝,近百戶貧困群眾通過產業發展實現了“一地生三金”:土地流轉“收租金”,就地打工“掙現金”,入股合作社“分股金”,戶均增收5000元。
目前,淅川縣“短中長”三線產業體系已基本形成,短線產業已發展食用菌4000萬袋、小龍蝦2萬余畝、中藥材5萬畝,戶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中線生態林果業已達30多萬畝,戶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培育鄉村旅游點和農旅示范園40余個,戶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短中長”產業集群年綜合產值達138億元以上,實現了水質保護、群眾脫貧和企業獲利“多贏”,發揮了產業扶貧在脫貧攻堅中的支撐作用,真正為貧困群眾打造出了脫貧致富的“恆業”。
如何暢通銷售渠道,消除產業發展的后顧之憂?淅川縣在堅持“三化引領、三業並舉”的基礎上,統籌考慮扶貧產業的后續發展問題,著力在宣傳推介、完善配套上下功夫。通過策劃賞花節、石榴節等具有淅川特色的活動,提升生態產業知名度﹔發展冷鏈儲和深加工,投資上億元建設了總庫容超過5萬噸的保鮮庫和15個冷鏈倉儲,有效解決儲存問題。支持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做大做強,使本地的生態產品實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借助創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的機遇,構建縣、鄉、村三級電商網絡,讓貧困群眾搭上了互聯網“致富快車”。
優良的自然環境和“保姆式”的服務刺激了淅川軟籽石榴、杏李、黃金梨等生態產業的高品質發展,丹江魚、大閘蟹、小龍蝦等優質農產品已進入城市餐桌。近年來,淅川縣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1家,林下作物套種面積達50%左右,全縣貧困戶80%以上的收入來自扶貧產業,1/3以上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短中長”生態可持續脫貧模式,被評為“大國攻堅聚力扶貧”第二屆中國優秀扶貧案例。 (淅川縣委宣傳部 王鴻昌 康帆供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