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淅川>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淅川县奋力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10 08:48:30 浏览次数: 【字体:

水清民富绘就美丽画卷
——淅川县奋力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保水质,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生态果,铺就绿色致富之路
日子旺,续写移民幸福故事
渠首雄姿 通讯员 耿亚伟 摄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
6月7日,记者来到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及京都果园产业基地、张河村软籽石榴种植基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宋岗码头、丹江口水库等处,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水源区保护、统筹水资源利用、移民搬迁帮扶、移民村新变化等方面,展示南水北调工程推动淅川县转型发展,实现水清、村美、民富的景象。
炎炎六月,骄阳似火。站在淅川县陶岔渠首大坝上举目远眺,一渠碧波如一条玉带铺向北方,纵贯千里。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京津‘水缸’,千里长渠是清水北上的‘管道’,那么陶岔渠首就是接通水源与水管的‘水龙头’。”6月7日上午,在渠首大坝,听着工作人员的讲解,记者深切感受到一渠碧水润泽北国的壮丽景象。
在丹江口水库的宽阔位置处,水质监测站工作人员用专业取样设备从水面5米深以下取了水样。经过检测,水质已达到国家饮用水Ⅱ类以上标准,可以直接引用。据工作人员介绍,每个月都要对库区水进行一次取样检测,每次检测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33项,还设置多个水质自动监测站,进行24小时监测,提升水环境自动监测与预警水平。
走进九重镇邹庄村的京都果园产业基地,只见大片果林郁郁葱葱,尚未成熟的猕猴桃挂满枝头,一些村民正在果园里忙碌着。
“京都果园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移民群众的就业问题,这里水好土质好,适合种植猕猴桃,既能安置移民就业,还能保护水源。”京都果园经理买剑表示,目前园区猕猴桃每亩产量在1000公斤至1500公斤,500亩地全年的产值在200万元至300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记者了解到,邹庄村把部分土地流转给河南丹江源农业有限公司,公司以绿色果蔬产业为主线,旅游观光、采摘、餐饮、住宿和电子商务一体化发展,使村民不仅能在家门口就业,还能年年从公司拿到分红。
村民在张河村软籽石榴种植基地务工。 全媒体记者 高雪 摄
附近的张河村,在全国人大代表、村支书张家祥的带领下,建立张河村软籽石榴种植基地,让村民们走上了绿色发展致富之路。
以前,张河村的支柱产业是辣椒。辣椒种植过程中用到大量化肥和农药,引发土壤污染、水质氨氮成分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张河村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引进河南省仁和康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栽种软籽石榴,使用生物有机肥,有效避免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丹江口水库水质,群众收入也直线上涨。
“总书记来我家后,殷殷嘱托我都记在心里。我着手开了一家农家乐,现在正装修,争取把日子过得更好!”邹庄村村委会主任邹会彦说。
“移民之前,我们生活条件差,人均年收入最多3000块钱。”邹会彦回忆起十年前没搬迁时的情景时说。如今的邹庄村,水泥路宽阔平整,环境干净整洁,人均年收入达到13000元。
邹庄村的前身是九重镇油坊岗村,2011年6月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搬迁至此。该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谋发展,全民动员同致富。以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以完善提升新村综合服务功能为载体,以发展产业、提升村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为目标,先后发展烟叶300余亩,流转土地662亩种植莲菜、猕猴桃,同时引进投资160万元的光伏发电产业,并入股福森药业,基本实现了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今年又争取移民后扶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建设两个猕猴桃加工车间,预计秋季投产,可实现村集体收益10万元,解决就业岗位10个。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全村300余人从事果蔬产业服务工作。”提及村子的发展,邹会彦信心满满地说。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