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淅川>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淅川渔民:牺牲自家为国家 离开水面建新家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发布时间:2014-04-04 08:28:30 浏览次数: 【字体:
 
淅川县马蹬镇拆除网箱现场
 
上岸待拆解的网箱
 
渔民收拾渔网

    4月1日,记者在淅川县香花镇宋岗码头看到,蓝天白云之下,丹江水库烟波浩渺,水质清澈,碧波荡漾,四周显得十分平静,俨然一副原生态的美丽画卷。而就在十多天前,这里还摆放着100多个网箱,渔民们从早到晚不停地忙碌着,江面上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

    从忙碌喧嚣到恢复平静,再到水清如镜,这种变化源于淅川县组织开展的取缔网箱养鱼专项行动。为保护好丹江口水库水质,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淅川县迎难而上,科学安排,有效推进,打赢了一场取缔网箱养鱼攻坚战。

    水质至上,自断财路砍产业

    说起淅川,水是绕不过的话题。

    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淹没淅川土地360平方公里,大片良田沃土沉入水底。加之移民后靠自安,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群众生活极其困难。1997年以前,因缺乏渔业养殖技术,库区水面荒芜,“守着金饭碗,甘当叫花子”是当时库区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1997年,淅川县出台了加快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文件,提出了“开发水面,水兴淅川”战略,并制定了“百里万箱下丹江”的网箱养鱼发展目标。

    两年后,扶持文件相继出台。几年间,县里先后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通过各种形式支持网箱养鱼产业发展,库区群众也因此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2003年以后,群众养鱼积极性高涨,网箱数量快速增加,淅川也一跃成为“河南省十大水产重点县”。

    据统计,目前全县共有网箱41729箱。其中,投饵网箱39889箱,天然网箱1840箱,涉及养殖渔民8000余户,年产鱼6万多吨,产值15.8亿元,沿库群众八成以上的经济收入来自网箱养鱼。

    然而,集约式网箱养鱼在促进群众增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每年投入水库的养鱼饲料和养殖过程中的未食饵料、鱼类粪便沉积库底,致使生物耗氧量急剧增加,水库水溶氧源的承受能力面临严峻挑战。同时,网箱养殖户因滥用网箱消毒剂和渔药等,也直接污染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影响着水源地的生态安全。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区,保证水源地水质安全,实现一库清水送京津,是淅川县义不容辞的责任。调水在即,面对网箱养鱼这一日趋壮大的富民产业,淅川又一次面临着痛苦抉择。

    “保证水质安全是全县上下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我们必须抱着对国家、对京津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下定决心,坚决取缔拆除网箱养鱼,打赢这场水质保卫战,确保顺利调水、安全调水!”在该县召开的依法拆除网箱养鱼攻坚动员会上,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斩钉截铁地说。

    淅川县县长赵鹏对记者说,致富不能以污染水质为代价,淅川宁可发展慢一点甚至不发展也要取缔网箱养鱼,一定要为南水北调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于是,遭受着经济上的巨大损失,甘愿牺牲的淅川县再次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在国家尚未出台网箱补偿政策的情况下,贷款1亿多元作为先期补偿资金,于丹江口库区两省六县(市)中率先打响了取缔网箱养鱼攻坚战。

    上下同心,克难攻坚拆网箱

    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利益大于天。拆除网箱攻坚战中,该县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本着为民、利民的原则,最大限度维护渔民利益。

    去年腊月二十九,当人们都忙着准备过年时,马良泉还奔波于养鱼乡镇,和渔民座谈交流,面对面听取意见和想法,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赵鹏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不同类型网箱补偿标准,同时积极向上反映争取资金,尽可能减少渔民的经济损失。

    为保证整个拆除工作顺利进行,该县精心部署,合理安排,成立了以马良泉为政委、赵鹏为指挥长的指挥部,下设综合、宣传、督导、资金审核、安全稳定、组织实施等6个小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并实行日报告、周总结等制度,准确掌握情况,及时解决问题,确保整个取缔工作快速推进。

    拆除网箱是一个系统工作,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基于此,该县实行部门联动,协同作战,水产、环保、水利、航运、交通海事等部门联合执法,纪检监察、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全力支持配合,依法推进取缔网箱养鱼工作。

    工作中,该县按照“依法取缔”和“属地管理”原则,认真落实沿库相关乡镇的主体责任,在驻镇工作组的督导下,抓好宣传发动、张榜公示、空箱上岸、网箱拆解、资金兑现等环节,严格剔除虚假网箱,对核实的网箱逐个登记备案,并健全影像资料。

    取缔网箱养鱼工作是一场大仗,也是一场硬仗。库区相关乡镇党员干部发扬移民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实行大员上前,靠前指挥。同时,深入开展“六包”活动(包登记、包调解、包销鱼、包拆解、包兑付、包转产),为渔民提供全程帮扶。

    作为取缔网箱养鱼的主战场,香花镇在面对网箱数量大、矛盾多等诸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凝心聚力,迎难而上,设立7个分指挥部和7个工作队,200多名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工作。

    仓房镇集中人力物力,采取镇、村、组三级干部帮扶养殖户的办法,加快整合网箱进度。对于提前拆除网箱的大户,及时兑现奖补。马蹬镇实行查假治假、拆解回收、安全管理、存鱼存放、责任追究等七个环节为内容的“七连环”工作法,推动了工作有效开展。此外,老城、盛湾等镇紧扣时间节点,注重工作实效。

    县乡同步,上下一心,部门协作,一支支工作队在行动,一名名党员干部在实干,丹江两岸回响着拆网箱、保水质的强音。

    无怨无悔,大爱报国献真情

    刘明瑞是仓房镇党子口村最早从事网箱养鱼的“女强人”,也是村里名副其实的养鱼大户。这些年,她的养鱼技术越来越成熟,网箱数量也由最初的6个发展到现在的280个,年产值100多万元。

    春节前,当干部来她家渔船上宣传网箱养鱼的危害性时,她才知道自己干的活儿对水质有污染。后来,镇领导和村干部又一次次找她宣传拆除网箱养鱼的政策法规,并积极出点子、找路子,帮助她家和其他养殖户销售商品鱼。那段日子里,她的心里十分矛盾:拆除网箱,损失惨重;继续养鱼,污染水质。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刘明瑞最终作出了决定:“让北京人喝上放心水是大事儿,咱不能再干污染水质的事情啦,得牺牲个人经济利益。”她决定抓紧时间销售商品鱼,腾出空箱后及早拆解上岸。春节后,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她家卖了210多箱鱼,剩下的鱼也正在与外地客商洽谈中。

    “在这儿养鱼20多年了,全部心血都在上面,心里真是舍不得。”拆除那天,看着熟悉的库叉,刘明瑞的眼睛有些湿润。

    拆除网箱再谋新路。这些天,刘明瑞参加了镇里组织的茶叶种植技术培训。“咱原来就会养鱼,没别的技术,通过学习,希望上岸后能到茶叶基地上班,当一个种茶工。”她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为使渔民上岸后能更好地发展,县里为渔民发放了一个个“大礼包”,致力建立取缔网箱养鱼的长效机制。这些措施包括:免费进行技术培训,提供就业信息,优先申请社会低保,实行优惠政策。此外,还出台了渔民后期发展扶持政策。

    像刘明瑞一样,眼下,不少渔民在接受生态种植养殖、机械维修、农产品加工、运输等方面的指导与培训,为转产作好了准备。

    刘德美是该县香花镇丹江岸边的一户渔民,世代靠捕鱼养鱼为生。两年前,为支持南水北调,他家进行了后靠安置。与其他渔民不同的是,他在从事网箱养鱼的同时,还贷款15万元建了两座冷库,常年对各种水产品进行保鲜,一年忙下来收入达40多万元。而就在他准备进一步发展时,停产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

    眼看多年的心血即将化为乌有,刘德美着实心疼。“污染水质的事干不得,渔民不能成为罪人,损失再大,也得为南水北调作点贡献。”虽说无奈,他还是主动把自己的50多个空网箱拆解上岸,并动员其他渔民早日拆除网箱。

    “县里为渔民考虑的很周到,可就是补偿标准低,单管箱每箱850元,田字箱每箱1300元,虽给我补了十几万,可贷的款还没还清,希望国家以后能再给我们渔民补点钱,减少我们的损失。”刘德美告诉记者,他打算争取县里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办一家辣椒加工厂,专门生产人们喜爱吃的辣椒酱,同时也能安排20多名渔民到厂里上班。

    “牺牲自家为国家,离开水面建新家”。在淅川县丹江库区,一个个网箱正在快速拆除,一户户渔民正陆续走上岸来。他们的心中有不舍,有依恋,更有着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