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崔金磊:星耀检徽
——记淅川县检察院信息中心主任崔金磊 |
——题记
汉江、丹江、老鹳河从秦岭深处走来,在豫鄂间汇成亚洲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库。今秋,这泓清水将调头北上滋润京津冀大地。
39岁的崔金磊,犹如这湖清水,博大深沉、温润如玉,无色无味、朴实无华,无哗众取宠之嫌,却有清澈透明之美。
在淅川县检察院信息中心主任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默默书写着人间大爱。到今年4月29日,第36次无偿献血,总量达1.04万毫升,挽救数十人生命,16年乐此不疲。因此,他成为2014年这个春天丹江边上最亮的一颗星。
上善若水,君子善行,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他,葆有一颗透明的心播撒大爱,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挚爱如此深厚,对法制发自内心的信仰与呵护如此浓烈。
“追星,就追这样的‘星’!”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多次表示,追捧崔金磊这样的“明星”,我们在工作中就会少些浮躁、多些务实,少些功利、多些奉献。
让我们走进崔金磊的精神世界,探寻他那闪光的青春之路……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青春有梦,人生方能无悔。时至今日,崔金磊很庆幸选择法律专业作为青春飞翔的双翼,因为儿时的梦想就是“铁肩担道义”。
1996年7月,他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回到老家进入县检察院工作。
恢复重建于1978年的淅川县检察院,是个英雄辈出的先进集体。上世纪90年代中期,检察官孟喜福,办案吃饭“一碗端”,上班骑自行车,家里盖房去柴行买椽子;进入新世纪,检察官王强办理案件500多起,无一起错案,6次立功。
刚进入县检察院,崔金磊的第一个岗位在反贪局,第一任师傅就是孟喜福。1997年他被调到法纪科工作,当时的法纪科科长就是一身正气的付长俭,法纪科更名反渎局后,闻名全国的“黑脸包公”王强成了第一任局长。崔金磊作为第一任内勤,一直在反渎岗位磨炼。
淡泊名利、兢兢业业,师傅们教给崔金磊办案攻坚的方法,最为重要的是一个检察官对法制的坚定信仰,像住持传道、牧师传教一样,培育、传播、坚守法制信仰。自那时起,崔金磊牢牢记住了卢梭那句名言,“法律只不过是穹隆顶上的拱梁,唯有历史积淀而成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隆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
1999年,崔金磊协助王强查处淅川县马蹬镇计划生育非法拘禁致人死亡案。案子查得非常艰难,崔金磊中途回过几次家,陪父亲吃过饭,聊过天。结案时,得知儿子查处对象是自己的老战友时,父亲嘴里不停地骂着娘,亦气亦喜。气的是儿子办案“咋能不透个气儿”,喜的是儿子参与办案,最好能“通融一下,放老伙计一马”。
没等父亲讲完,一向孝顺的崔金磊却慢慢地反问道:“对于儿子来说,老子固然重要。但对于一名检察官来说,啥最重要?”嘴上不说,但父亲从此开始敬重小儿子,这个初出茅庐的检察官把法制信仰,深深铭刻在灵魂深处。
立检为公,执法为民,严格执法是检察官的天职。
2002年11月22日,有人反映,淅川县毛堂乡窑沟村有两人被乡计生办非法拘禁,特别是其中一人产后尚未满月。2003年5月25日,崔金磊主动请缨,深入窑沟村和县看守所等地,3天奔波山路百余公里,走访50多人,调查取证受害人笔录5份,村干部材料3份,计生办工作人员材料6份,群众讯问笔录30余份,迅速固定了基本证据。6月23日,不到一个月,他终结侦查,移送起诉,那两人被县法院作出了有罪判决。满心欢喜的乡亲们给县检察院送来锦旗,上书“法律的守护者 百姓的守护神”。
从一名普通干警,到反渎局内勤,崔金磊在办案角色转换中,表现出了极为突出的勤奋和执着,连年被市、县检察院授予“优秀内勤”、“优秀办案能手”等荣誉称号。
构建平台 精心服务
2003年3月,伴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涌起,全国检察机关办公、办案进入网上时代。这样的大背景下,纯粹的技术主义建构了网络新平台,为不断强化的法律专业主义提供默默无闻的支撑。
那一年,崔金磊28岁。未及而立之年的他,因为善学善思,被调至淅川县检察院技术科,负责全院计算机网络及检察信息化工作,一干就是5年。刚开始那会儿,他从最基础的网络设计学起,不懂的知识就向技术员请教,渴了饿了就是泡方便面,困了睡在机房的静电地板上,一心扑在工作上。
仅用20天,他就完成了整个局域网络、服务器机房、软件调试、办公计算机等的安装调试,并使其投入正常使用。那时的电话程控交换一体机安装在网络机房,重达四百多公斤的电话机柜搬到三楼,因为没有电梯,他和师傅们光着膀子将这个“大物件”抬上楼,一步一挪,十步一歇,双手被柜边划了一条口子,鲜血湿透袖口,却没感觉。
5年间,全院局域网从无到有,从没有发生过因为网络和计算机造成的失误。
2007年3月,因为办公楼迁至县城东环路新址,淅川县检察院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他既是“头儿”,也是“兵”,里里外外一个人。面对新址大楼内网络、电话、有线电视、监控、电视电话会议、多功能会议室等建设,他投入了全部精力,力求不出一点差错,连续几个月没有过星期天,中午从未回家。
2010年10月,他在二十几天时间内实现了驻所检察独立监控系统、远程视频提审系统和检察局域网等3个系统成功对接。那个月,淅川县检察院监所科办理的张龙海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案,是全市检察机关在监管场所安装独立监控系统后查处的第一起监管干警职务犯罪案件,也是全省第一起被判实刑案件。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崔金磊不断推出新平台,同事们工作起来更是如虎添翼。
“梅阿姨,您好。我的论文在校刊上发表了。”
“祝贺你呀,真替你高兴。”
“太谢谢啦,梅阿姨!”
“梅”是崔金磊同事检察官薛雪的网名。2013年,县检察院选用4名取得三级以上心理咨询师的检察官,以“梅、兰、竹、菊”为代号,关注那些不捕不诉的涉罪未成年人、未成年被害人、失管或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助其扫除“心灵阴霾”。一年间,他们和18名问题少年结对帮扶,为100名未成年人开展了心理辅导。
论及这些功劳,“梅、兰、竹、菊”均让功于建起这个平台的崔金磊。这些工作都是他利用夜晚时间,连续两个礼拜加班完成的。
自2003年到2014年,12年间,他这个办案能手又添个专业技术精英的名号。12年间,他从未请过一天假,像个钉子一样牢牢钉在网络管理员这个没名没利的岗位上。可他很自豪,过去的11年里,全院信息化建设均是满分!
奉献社会 牵念乡亲
真正使这位检察系统的无名英雄引起关注的,是他坚持16年的无偿献血。
第一次无偿献血是在1998年12月4日,是个星期五。那天下午,他和同事们在县政府二楼集体献血。那一次,他并未弄懂无偿献血对于挽救生命的重要性。
2000年春天,他陪患上肺癌的母亲杨兰秀去郑州化疗。看着病魔一点一点吞噬着母亲49岁的生命,他的心都碎了,却一点办法也没有。那天,他搀着母亲在医院走廊里锻炼,听到手术室传来“没有血源”的呼喊。得知血型刚好符合,他捋起袖子大喊一声:“救人要紧,快抽吧。”
那天晚上,当一位并不相识的孕妇怀抱一个鲜活的生命从手术室平安出来时,母亲杨兰秀艰难地露出久违的笑容,夸崔金磊“二娃儿,真好”。
从郑州返回淅川,他便下定决心,常年坚持无偿献血,以挽救更多的病人,催生更多人的新生。一年正常两次,最多年份献过三次;开始每次200毫升,后来每次400毫升。2008年汶川地震,他一次献出800毫升。
由于工作繁忙且无规律,为了提醒自己每次按时献血,他特地在手机上设定了备忘录,以便到献血时间,由手机提醒自己按时参加献血。这一设就是十多年。
去年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崔金磊看到灾区人民急需用血,便利用到南阳出差的机会,挤出时间参加了献血。他还专门到南阳市中心血站进行过骨髓干细胞捐献测试,因未找到合适的配型一直未成功。
16年来,因为坚持不懈无偿献血,他先后在2009年、2013年两次被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解放军后勤部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2013年11月,他被省文明办、团省委、省红十字会授予“河南省优秀红十字志愿者”称号。
胸中有大爱,他把忠诚给了党,把奉献给了群众。
2012年3月,淅川县检察院新任检察长高宛梅看到一张检察官服务移民的照片,一了解才知道照片中全身上下被汗湿透的小伙子就是言语不多、只顾工作的崔金磊。
那是2011年8月17日上午,香花镇刘楼村。听见老乡一声吆喝,崔金磊和七八个同事一拥而上,齐心协力把一辆手扶拖拉机头往货车上抬,他站在下面用肩扛着,等同事们向上拉,汗水加泥水湿透了衣服,鞋也糊满了泥巴。用心的摄影家无意间将此定格。
同事们还记得,2010年8月15日上午,崔金磊和大家一起到香花镇江心小岛齐家庄,帮助40户村民搬家。头顶烈日,他专拣最重的家具和木头搬,一不留神被废弃檩条上的铁钉扎进右脚,仅经过简单包扎又迅速加入帮扶行列。
当移民在新家刚刚开始新生活的时候,崔金磊被院里派到厚坡镇柴沟移民村驻村搞服务。
第一次见到崔金磊,移民赵志清记得是2011年6月25日。那一天,上午搬迁完毕,下午全村投票选举村组干部。崔金磊忙前忙后,全程监督并见证了移民村新一届班子的产生过程。老党员曾光东说,村里在“崔检察官”的帮助下迅速成立了打更队,3人一个组,3个组轮流值班,确保初来乍到的移民乡亲们平安无事故。
从此,大伙儿也记住了这个厚道的检察官。如今,移民村建起了南阳黄牛、波尔山羊、乳鸽三个养殖场,乡亲们在致富道路上迈开了新步伐。
高宛梅说,这个时代呼唤千千万万个“崔金磊”。因为他们的奉献,我们的家园会更加美好。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