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淅川>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呵护青山碧水的淅川担当

来源:南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4-10-14 08:55:30 浏览次数: 【字体:

绿化荒山

采摘茶叶
检测水质
种植药材
捡拾垃圾
清除杂草
增殖放流
发展竹柳

本报记者 冯兴阁 李仰峤

特约记者 夏季风 杨振辉

把丰碑刻在青山上、把政绩融进碧水里——这是口号,也是承诺,是发展的要求,也是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路在何方?怎样破题?“以保水质迎通水统揽工作全局,以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使渠首大地呈现出天蓝水碧山绿的气象,从而确保一库清水如期北送、永续北送。”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如是说。

在县委、县政府带领下,淅川县一手抓造林、一手抓护土,一手抓治污、一手抓清库,用清澈的丹江水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青山作证

中线渠首丹江口水库之滨,青山掩映,碧水澄澈。为了这一库清水,淅川全县上下大力植树造林,消除面源污染,全力构筑生态净水屏障。

“在荒山石缝里造林,一定要深挖穴,浅栽种,先填入一层表土,再放下土球,捣实后让竹子喝饱水,覆盖5厘米左右厚的松土,来年就能长成一片竹海……”谈起在上集镇孤山种植竹子,淅川县聘请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培新滔滔不绝。

与人们想象的不同,淅川的山,石质山体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且缺乏水源,植树成活异常艰难。淅川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吸引社会资本大力发展高效生态产业。遵循适地适树的规律,淅川以“两圈”(环库生态圈、环城生态圈)、“三区”(城区、镇区、村区)、“四园”(凤凰山城市森林公园、渠首湿地公园、寺峰山森林公园、猴山森林公园)、“五线”(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国道、省道和县乡道)、“六带”(鹳河、淇河、丹江、刁河、滔河和沿南水北调主干渠绿化带)为重点,构建全县林业生态建设网络体系。

为快速筑起绿色长廊,淅川县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检察院、法院、林业、水利等20多个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做好生态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服务。财政、农业、水利、移民等职能部门整合项目资金,使项目跟着生态走;农业、水利、电力、交通等部门加大投入力度,使服务跟着基地走;农业、林业、科技等部门聘请专家做顾问,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每个基地从整地、栽植、灌溉、管理等环节实行跟踪指导,全程服务。检察长、法院院长、公安局长、监察局长等联合办公,为生态建设保驾护航。与此同时,淅川县还创新生态建设机制,通过建立多元融资、合同造林、专业队造林、市场化造林等造林机制,保证了造林质量,使树苗成活率大大提高。目前,全县活跃着35支造林专业队,每年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造林合格面积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一。

在植树造林的同时,淅川县还大力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先后实施了长治工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小农水重点县等水保项目,对丹江、鹳河等73条中小流域进行综合整治,治理总面积970平方公里,治理区植被覆盖率达58%,昔日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坡地,经过“加工”后,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梯田,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4100吨/平方公里减少到1000吨/平方公里以下,年减少土壤流失210多万吨,淅川连续9年获得“河南省红旗渠精神杯”,连续11年获得南阳市“兴水杯”被评为全国农建百强县。

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生态屏障染绿渠首。近年来,淅川县实行合同化造林治理荒山53.2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退耕还林7.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32.8%增加到现在的45.3%,造林面积每年以10万亩以上的速度增长,“全国绿化先进集体”、“河南省森林资源清查先进县”……一项项殊荣见证着湛蓝的天空、浓绿的群山、清澈的湖水。

碧水为鉴

源清则水碧,澄至而渠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国家总投资2100亿元,仅淅川一地移民搬迁就近40万人。如此巨大的投入和付出,最终的成败取决于调水的水质。

世人的目光注视着渠首水源地淅川。

怎么做?不等不靠,淅川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自我加压,不断加大水质保护力度,主动淘汰落后产能,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保证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为治理工业点源污染,淅川县先后开展了取缔非法冶钒、非法皂素加工、非法选矿和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等专项活动,累计关闭取缔企业350多家,淘汰小冶炼炉32台、机立窑水泥产能92万吨。政府累计投入3.7亿元,建成治污设施160台套,形成了年处理废水474万吨、废气190亿标立方米、废渣4.2万吨的能力。对于新上项目,淅川县执行着近乎严苛的审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水质保护要求的,一律不批,坚决不上,先后否决了40多个有污染的重大项目。

“俺们农村也和城里一样,有了污水处理厂。”10月11日,住在马蹬镇污水处理厂附近的一位村民自豪地为记者介绍家乡的新变化。

渠首水源地水质保护,以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为要。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农村生活污染,淅川开展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两厂(场)”建设行动。先后投资5亿多元,建设城区污泥处理设施1个、垃圾处理渗滤液设施1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11个、垃圾处理设施项目13个,辐射全部库区范围内的15个乡镇。

围绕解决库区水质含氮超标和面源污染问题,淅川县采取财政补贴等办法,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2013年推广施用生物有机肥5万亩,配方施肥40余万亩,减少纯氮用量50多万公斤。目前,全县无公害农产品达到98.7万亩,居全市之首。

在上集镇魏营村,一条小河从村北缓缓流过,部分河水被引进村庄,与村里排放的生活污水混合,经过一段生长着芦竹、美人蕉等绿色植物的梯田状河堤后,水便由浊变清。淅川全县已在11个库区村建成了这样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为加快保护区内消落地生态修复,淅川县将丹江口库区生态建设规划为四个治理区。海拔171米征用线下35.5万亩消落区生态恢复区,根据不同区域条件,乔木、灌木、草相结合,形成立体防护。海拔171米以上一公里以内52万亩生态治理区,采取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方式植树造林,形成绿色防护。丹江主要支流入口2.95万亩流域生态治理区,“一河一策”治理,种植芦苇、香根草、垂柳、枫杨等喜阴耐涝型植物。在库区集镇居民生活区,启动“2+10”项目,在1个库区河流入口处、1个重点集镇、5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和5个移民新村,建设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目前,淅川全县已栽植芦苇等水生植物800万株,面积达3000亩,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区增添了一道生态屏障。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为尽快改善库区群众生活,上世纪90年代,淅川县依托丹江口水库发展网箱养鱼,形成“百里万箱下丹江”的养鱼盛况,网箱养鱼成为库区的支柱产业。但是,网箱养鱼对丹江口水库水质造成了污染。为确保水库水质安全,经过认真研究,淅川决定取缔网箱养鱼。丹江口库区淅川境内共有网箱41729箱,涉及养殖渔民8000余户,从业人员达2.8万人,2013年渔业产值达15.8亿元。全部取缔网箱养鱼后,全县养殖户仅网箱损失就达到2.26亿元。

10月8日下午,淅川县丹江口水库宋岗码头最后一家渔民的网箱被拆除。按照淅川县政府统一部署,整个丹江口水库的剩余网箱全部拆除,网箱养鱼在淅川丹江口库区成为历史。

渔民上岸后,淅川县为帮助他们,已贷款一亿多元作为先期资金“以奖代补”。对在网箱取缔中销售困难的鱼,县乡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帮助渔民储存和销售。留存仔鱼和生态鱼统一收购,统一放生入江。

壮士断腕,意在踔厉;治污清库,功在家国。丹江口水库水质最新检测评价结果显示,在25项指标中,除总氮稍高外,其他指标均达到或优于二类水质标准,完全符合调水要求。这,是对渠首人最高的褒奖。

全民护水

作为全市保水质迎通水工作主战场,淅川干部群众肩上的担子何其沉重:全市“双百会战”354项任务淅川承担着160项,还有自加任务48项,平均每天要完成1.04项任务。巨大压力面前,淅川坚持按照“一手抓前线,一手抓全面”的指导思想,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全民参与,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捡拾库岸垃圾,清理水面漂浮物。10月12日清晨,在香花镇宋岗码头,10余名护水队员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绿色马甲上写的“洁净丹江水,呵护水源地”格外醒目。对码头巡查保洁,是淅川县组织开展全民护水行动的一个缩影。从2013年开始,淅川县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全力推进“河道环境、乱采乱倒、环境污染”三大治理工程和“洁化、绿化、美化”三大提升工程,对环库区乡镇和村庄实行环境综合整治。2013年7月,淅川县启动了全民护水行动,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组建了总人数为2000人的护水队,共有城区河流及库区重点部位护水队、环库乡镇护水队、库区水面护水队、基层民兵护水队及护水执法队等5支专业护水队伍,清理水面漂浮物,打捞清理河岸垃圾,宣传教育群众,查处污染水体案件。万众一心保水质,千方百计迎通水,已经成为当下淅川县广大干部群众工作场景的真实写照。

淅川县境内水源区面积2616平方公里,库岸线长达2900公里,丹江、鹳河、淇河、滔河、刁河等水库主要支流贯穿全县15个乡镇,环库沿岸及支流垃圾对水库水质影响较大。开展千人护水行动,是淅川县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实行公司制、常态化护水的新举措。一年来,这支队伍甘于担当,无私奉献,建立网格化的水污染防治责任体系,在呵护北中国“生命之井”的同时,还通过身体力行感染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护水的文明新风。

为确保清洁家园行动实现短期内见效、常态化推进、持续性提升,淅川县创新活动载体,以生态环境整治、“千人护水行动”和城市管理“百日攻坚”等活动为抓手,持续推进,确保成效;坚持边动员、边组织、边宣传、边行动的原则,让“清洁家园、人人有责”的意识进街道、进社区、进课堂、进家庭,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坚持市场化运作,把卫生保洁等工作交给专业公司开展,破解资金难题、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典型引路,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成立专门队伍,做到“有人干事”;加大经费投入,做到“有钱办事”;建立规章制度,做到“有章理事”;加强长效监管,确保治理效果。

为使农村面貌得到根本改善,淅川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在对禁养区内畜禽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全部登记备案的基础上,出台了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方案,先后取缔、搬迁畜禽养殖企业245家并在厚坡镇建成4个大型沼气池,集中收集处理畜禽养殖场的粪便,实现了排污治污的循环利用。

碧色丹江融真情,生态渠首谱华章。时下的淅川,水碧天蓝,生机盎然。淅川县县长赵鹏表示,淅川力争用三年时间,使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城乡环境管理水平、城乡环境品质显著提升,营造水源地天蓝水清、景色怡人、绿意盎然、干净整洁的宜居城乡生态环境,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上。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