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淅川>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陶岔:新老渠首的世纪交替

来源:湖北日报 发布时间:2014-11-13 08:32:30 浏览次数: 【字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干渠,起于丹江口水库,终于北京团城湖,全长1277公里,加上至天津输水干渠154公里,合计接近3000里。

  穿中原,越华北,中线干渠如长龙玉带,挽起鄂豫冀京津五省市。或明渠,或暗管,过隧道,上渡槽,中线干渠上天入地,呈现独特景观。

  目前,中线干渠充水试验顺利完成,静待正式通水。11月1日,本报前方报道组分兵北上,启动中线干渠千里行,揭秘工程建设技术难题,探访沿线水质保护、水资源利用情况,倾听受水区群众的心声。

  如果将丹江口水库比作“大水缸”,陶岔渠首则是名副其实的“水龙头”。陶岔渠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渠首”,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标志性建筑。

  打开这个“水龙头”,蓄积已久的一库清水自此沿干渠奔流北去,走中原,穿黄河,越华北,抵京津,滋润沿线土地和人民。

  汉水北送的取水口

  陶岔渠首大闸可以说是丹江口水库的“副坝”。

  从湖北丹江口市的枢纽大坝到水库东边的河南陶岔,直线距离不到30公里,但是路不好走,随着水位抬升,原有道路被淹,更费周折。

  1日我们从大坝下的丹江口市区出发,被迫选择了一条“迂回”的线路:先沿汉江右岸向南绕经谷城、老河口,过汉江大桥后左拐,再一路往东北方向进入河南境内,在河南邓州市区附近再次左拐向西。绕了个大圈到陶岔,全程超过150公里。

  渠首大闸横跨在两座山头之间。坝体上游,宽阔的引水渠向远方蜿蜒,连接着美丽的丹江口水库;坝体下游,输水干渠伸向北方。

  在坝体下游不远处,一座新建的大桥横贯两岸。由于是双休日,大桥上站满了看渠首的游客,加上醒目的标语牌“保护丹江水、关爱生命源”、“同饮一江水、永远一家人”,这里一片浓郁的调水氛围。渠首周边进行了绿化美化,道路桥梁也宽阔气派。看得出有心的河南人把渠首作为景点来打造。

  陶岔是一个村的名字,即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陶岔渠首枢纽工程2009年底开建,主要包括上游引渠、大坝、引水闸及电站等,总投资8亿多元人民币。目前已全部完工并在8月份经受向平顶山应急调水的考验。工地上,大多数管理人员均已撤走。据远在安徽蚌埠的工程建设方负责人赵斌介绍:“渠首完全具备通水条件,闸一开就通水!”

  据了解,渠首坝顶高程176.6米,与丹江口大坝一致;引水闸分三孔,孔口宽7米、高6.5米,设计流量每秒350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420立方米(为中线二期工程预留);利用渠首上下游20余米水位差,安装两台2.5万千瓦机组兼顾发电。其发电能力只有丹江口电站的5%。

  68岁的韩庆海曾参加当年南阳引丹工程建设,在他的带领下,一大家人沿渠首漫步,“如果陶岔不放水,丹江口水库的水则无法北送,首都人民也无法喝上甘甜的清水!”爽朗的笑声里,充满自豪。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口为什么选在陶岔?据专家介绍,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里两山耸立,岩基坚固,建闸筑坝很得地利。

  消失的老渠首

  而鲜为人知的是,陶岔原有一个老渠首。

  在新渠首上游约80米处,曾经屹立一座涵洞式水闸。这就是老渠首,40年前建成投用,自此引出的水源,主要用于唐白河灌区农业灌溉。

  去年1月,老渠首爆破拆除。

  当时,韩庆海老人一度心酸不已,之后看到新坝落成,他又十分高兴。“我参加了引丹工程建设,当时全靠人拉肩扛,我的脖颈上受了伤。”

  瑟瑟秋风中,老人翻开衣领,露出一道长长的伤疤,向同来的儿孙们讲起往事。

  丹江口大坝主体工程建成后,引丹干渠建设便被提上日程。根据当时规划,“远景南水北调、近期引丹灌溉”,主体工程包括清泉沟泵站、陶岔渠首等,分别向鄂豫两省提供灌溉用水。该工程1969年开建,1974年通水。

  引丹总干渠深49米、底部宽150米、上部宽500余米、总长10余公里,由当地劳力历时五年多建成。干渠及渠首建设土石量,如果按宽、高各一米堆砌,可绕地球一周半。

  随行的淅川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当年工程建设靠的是人海战术,在最特殊、最艰苦的年代,近十万民工大军用最原始的工具,创造了人间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沉重的代价。统计显示,共有141名青壮年献出宝贵生命,2280多人受伤致残。

  老渠首虽然拆除了,但其4.4公里长的引渠在硬化处理后,作为新渠首一部分继续使用。

  独臂老人的渠首情结

  在陶岔渠首附近,一位独臂老人沿护坡缓缓而行,正专心地捡着垃圾。

  他是陶岔村的护水老人李进群,“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保护好水源,让北方人能喝到我们这里纯净甘甜的水。”

  李进群今年69岁。

  时光回到1970年,他才25岁。那年夏天,陶岔渠首闸工地上如火如荼,他埋头拉车运土,附近一台卷扬机突然失控,飞扬的钢丝打断他的右臂。1974年渠首通水后,伤口痊愈的李进群回到渠首闸口,拖着独臂自费修路、补桥,义务看林、护渠。

  上世纪90年代起,每逢黄金周,渠首游人如织。从那时起,他专捡丢弃的饮料瓶、塑料袋,清理游人乱扔的垃圾、废品。看到有人乱丢杂物,他总是赶忙上前阻止,并板着脸与人家“理论”,“都说丹江口水库是‘大水缸’,弄脏了咋喝?”多年来,他用自己的一只独臂,担负起护水的责任。

  如今,李进群还要赡养94岁高龄的老父亲,生活的磨难没有削减他护水的热情。他说,当年为了修渠建闸,许多人连命都没了,“现在能为渠首做点事,也算对得起牺牲的工友们!”

  在他的影响下,大儿子李保定就近在渠首工作,帮忙看护电站机组,并代收停车费,“通水在即,这里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车位都不够用。”

  上个月,李进群家里迎来一桩喜事:23岁的老幺李保伟终于结婚了。新娘叫熊星,是从水库对岸的丹江口嫁来的。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