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在渠首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通水之际,记者走访渠首,寻访为通水而忙碌的劳动者,深受感动和鼓舞。这里流淌的不仅仅是一条北去的长渠,更是一条奉献精神的洪流……
一片翠绿 一份赤诚
初冬的早晨,天还没有亮,九重镇王家村20多名村民就在组长王春香的带领下,骑着摩托车,奔波20余里,来到了渠首陶岔,和往常一样,又开始了一天的绿化工作:种树、铺草皮,栽花,修剪枝条……
南水北调主体工程完工以后,渠首绿化任务艰巨,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人力短缺一度是个难题。“没想到,真没想到能招来这么多人,俺到村里一说,很多人都放弃出门打工,愿意来这干活儿。”负责渠首桥南段绿化的耿鸿朝深有感触。
“出门打工的确是比干这个挣得多,但是来这里给国家工程干活作贡献,心里舒坦,自豪哩很,再一个,离家也近,照顾孩子老人也方便……”在这里打工的村民姜涛说。
回“家乡”打工的移民赵小申更是一个典型。他原是淅川滔河人,本已经移民到漯河市。但一听留在家乡的亲戚说渠首在搞绿化缺工人,他毫不犹豫就选择回家乡打工。
“去哪儿打工都是打工,回家乡搞绿化,家乡也漂亮了,钱也挣了,得劲哩很!”赵小申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总感觉这里才是家,一回来就不想走……”
白了鬓发,绿了青山。劳动者们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如今的渠首,绿树成荫,碧草映芳,天蓝水清……
一座新村 一份敬业
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引水渠首的陶岔村,有渠首第一村之称,千里送水,正起于此。在这里建设的陶岔社区,既要解决原陶岔村村民移居问题,更要作为一个雨污分流的环保型社区建设典范,为渠首淅川县今后的新型高效生态型城镇化趟出一条新路子。这里的建设者们同样让人敬佩……
27岁的年轻工程师李文龙,已经在这里奋战了两年。
“毕业起我接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这里,两年来吃住在这里,一个月只能回去一次,亏欠家人太多了…… ”谈起这些,李文龙面有愧色。
国庆长假,李文龙却不能回家。妻子到工地看他,他却忙得只有吃饭时才能见一面。一天早上,李文龙出门时答应妻子晚上8点准时回来,最终却忙到凌晨2点方才回去……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本是陶岔村民的乔金党,也加入了劳动的队伍。作为工地上远近闻名的“劳模”,干起活来他总是冲锋带头在前,认真负责,带着工友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上……
“以前在外边干活,给别人盖房子,没想到现在能建设自己的村子,可不得格外认真,整漂亮喽……”乔金党的身后,一排排古色古香、楚汉风格的民居已经落成……
一泓碧水 一份担当
随着库区水位的不断升高,大量新淹没农田上的各种树枝、秸秆等垃圾漂浮在库区水面上,不仅有碍观瞻,而且还影响水质。2013年成立的淅川县三川清漂队承担起了清理水面、保护库区水质的责任。
清漂队大多是年轻人。黝黑的皮肤,健壮的臂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最近任务很重,水位猛涨,大量新淹地产生大量漂浮物,最忙的时候,我们一天能从库里捞出两船的漂浮物,要知道,这一船可是有二十吨啊!”九重镇陶岔码头清漂队队长靳曙语气沉重。
面对日益繁重的任务,队员们只能不断给自己加压。为了节省时间,队员们平日就住在船上,一住就是一星期。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还要雇佣附近村民。清飘队的三条大船、两条小船、一条快艇几乎没有靠岸的时候。
队员们的付出没有白费。在他们的努力下,不仅库区水面明显洁净,水质也常年维持在二类以上,满足调水要求。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映着他们笑脸的一库清水,不日即将北送……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