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淅川>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淅川概况

来源:县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3-10-22 16:12:30 浏览次数: 【字体:

   

   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七县结合部,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平川而得名,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渠首所在地、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全国移民大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河南省首批扩权县。全县国土面积2820平方公里(折42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02万亩。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面积2616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92.8%。辖4个乡(大石桥乡、毛堂乡、西簧乡、滔河乡),11个镇(荆紫关镇、寺湾镇、上集镇、香花镇、九重镇、厚坡镇、仓房镇、马蹬镇、金河镇、老城镇、盛湾镇),2个街道(龙城街道、商圣街道),总人口67万。


  淅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70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丹江湖畔下王岗遗址是与龙山文化同时代的人类遗址,县制设立距今已2000多年。春秋时为楚国发祥地,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楚国800多年的历史,有400多年建都在淅川,45位楚王,23位在淅川。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曾孕育了商圣范蠡、史学家范晔(《后汉书》)、思想家范缜(《无神论》)等历史名人,近代诗人余杏雨、著名水利专家朱华航、医学家阎仲彝等皆生于斯、长于斯,他们的代表作至今闪烁着淅川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智慧。丰富的文化积淀,使淅川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南省文物大县。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境内已出土文物9万多件,其中王子午鼎、春秋铜禁等国家一级文物54件。特别是铜禁的出土,将我国熔模铸造工艺历史提前2000多年。淅川古为商於之地,京汉、陇海铁路未修前,连接东南与西北诸省的商业通道,沿丹江北上可达秦川,南下可抵荆襄直达武汉。由于位置特殊,历代统治者均在此设置高规格的行政机构,清道光12年(1832年)、光绪(1905年),曾两度升为河南省直隶厅。


  淅川风景名胜众多。荆紫关明清古建筑群是北方13省唯一完好的古建筑群,2001年5月,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刹香严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与白马寺、相国寺、少林寺并称“中州四大名寺”,是大唐高僧慧忠国师的道场,唐宣宗李忱为躲避宫廷内乱,曾隐居于此,落发七年。寺内的大雄宝殿至今仍完整保存着盛唐时期中原地区最大的壁画,其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均属一流。同时,被誉为“亚洲的水库之王”、“流动的黄金海”、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水库,雄伟壮观的天下第一渠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奇峰林立、迂回曲折的丹江小三峡,飞瀑鸣泉的世外桃源坐禅谷,如梦如幻的神奇世界八仙洞,被誉为绿色海洋、天然氧吧的龙山景区等秀美景点遍布全县。其中“渠首-丹江-香严寺-坐禅谷-丹江大观苑-荆紫关”成为全省推荐的八大特色旅游线路之一。

 

 

  淅川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日照时间1881.5小时,降水量802.9毫米,气温15.7℃,无霜期最长263天、最短208天,南北方动植物均适宜在此生长。境内共有动植物种类1787种,其中省级以上重点保护植物20余种(水杉、银杏、杜仲、连香树等),省级以上重点保护动物40余种(黑鹳、白鹤、獐、野猪等),野生中药材上百种,是中原地区传统的中药材产地之一。淅川矿藏丰富,已探明可开采的钒土、石煤、花岗岩、蓝石棉、虎睛石、大理石、石墨、石膏、钡石、砂金、石灰岩、白云岩等矿产资源38种,其中蓝石棉、虎睛石和松香黄大理石储量居全国第一,砂金、石灰岩、石膏、白云岩居全省第一。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区,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上世纪50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库,淹没淅川土地362平方公里(折54.3万亩),其中耕地28.5万亩,占当时全县总耕地的55%,动迁人口20.2万人。淹没淅川县城1座、集镇14个、公路180公里、各种水利设施2673处,以及大批村庄等,直接损失共7.4亿元(时价),居涉淹县市之首,经济社会发展元气大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水库水域总面积将达到1050平方公里(其中淅川境内50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8.2%),淅川仍是主要淹没区和移民区,新增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占库区总淹没面积的47.6%,淹没耕园地13.1万亩,占库区总淹没耕地的51.1%,库周肥沃良田几乎淹没殆尽。涉淹集镇3个,公路548.7公里,关停并转迁企业130余家,各项淹没实物静态损失达90余亿元,主要淹没指标居库区两省六县市之首,相当于湖北省库区五县市总和,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再次被打破。


  近年来,我们服从服务南水北调大局,坚持一手抓移民迁安、一手抓经济发展,在圆满完成16.5万移民迁安的同时,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稳居南阳市第一方阵。2011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46.8亿元,同比增长15%;一般预算财政收入9.6亿元,同比增长3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8.8亿元,同比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9亿元,同比增长39%。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全国试点移民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全国先进县和示范县”等荣誉。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