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地合作”共筑绿色渠首
由中国林科院专家首次对淅川县森林与湿地资源综合效益进行的价值综合评估显示,淅川县的森林与湿地生产总价值达116.78亿元。这一数据有效反映了渠首林业建设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这只是淅川县科技兴林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中国林科院的指导下,淅川县不断强化与中国林科院的院市合作,大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全市林业工程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50%。
中国林科院党组书记叶智说:“加强院市科技合作,是深入落实中央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生产结合的根本措施,也是推动我国林业建设转型升级的有力举措。淅川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和核心水源区,为保护一江清水作出了巨大牺牲。作为林业科研国家队,中国林科院理应为养山育水的淅川人民服务。”
针对渠首生态环境保护、移民生计和绿色经济发展的实际,2014年6月,中国林科院与河南省南阳市政府签订了《渠首水源地林业科技服务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在淅川县启动实施“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林业生态示范区建设”等院地合作项目,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指导、联合共建等形式,开展种质资源、生态站建设、石漠化治理、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林业科技服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一库清水送北京提供全方位的林业科技支撑。
种质资源把握渠首绿色命脉
在淅川县马蹬镇张竹园村的繁育基地,我们看到,一畦畦木通幼苗和鹅掌楸苗木长势葱郁。南阳市林业局总工程师王邦磊说,为了选育优良的种质资源,2014年以来,市县林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在中国林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深入实地调查,最后确定乡土树种以三叶木通、引进品种以鹅掌楸为重点的良种培育研究方案。
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主任郑勇奇多次带领研究人员到淅川进行种质资源调查、培训,并制定了详细的《渠首水源地林业科技服务项目林木种质资源组实施方案》。
目前,淅川县已投资160多万元成立种苗繁育中心,在该县马蹬镇张竹园建立由国有苗圃和种苗繁育中心组成的种质资源研究基地150亩,由中国林科院提供的来自江西等10省市的200多个家系的木通种质材料,以及19个种源47个家系的鹅掌楸属种质资源在这里安家。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将在这里进行种植实验,筛选出适应淅川县的优良树种或种内遗传材料。
淅川县林业局局长武建宏说:“三叶木通全身是宝,若能在淅川推广种植,将是一项力保水清民富的新兴产业。”
目前,开发木通资源市场的前期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为了做好木通开发、研究、利用工作,今年9月初,淅川县林业局还专门组织技术人员去湖南益阳、江西南昌等地的木通产业园实地考察。
同时,在南阳市林业局的协助下,淅川县林业局开展了植物资源本底调查,目前已全部完成外业调查,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树种香果树和豹皮樟、青檀等多种省重点保护树种,以及适宜本地石漠化的岩栎、匙叶栎等,具有极高园林绿化经济价值的蓬莱阁、珍珠莲等种类繁多的植物,为下一步选育优良树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学数据摸清渠首林业家底
淅川县位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结合部,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地带,适生的植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栎类、马尾松等和稀有树种官桂、三尖杉等279种,灌木有酸枣、冬青等156种,藤本植物有野蔷薇、五味子等26种。草本植物有白草、莎草蕨类等410种。另外,在这里,柑橘、核桃、板栗、枣、樱桃等干鲜果都有出产。全县林业用地230万亩,国家级重点公益林面积171.23万亩,是河南省公益林面积最大的县。全县有林地176.8万亩,活立木总蓄积198.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5.3%。
监测站对林区内的数据进行持续监测,监测提供的雨量、空气与土壤温湿度数据,为淅川造林绿化奠定了科学基础。
过去,市县二级林业基础数据资料缺乏,特别是图面资料缺乏。为尽早“摸清家底”,快速、准确地获取并监测当地的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中国林科院借助国家林业科学数据平台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等手段,为水源区生态建设收集、加工,提交遥感和林业专业调查等专题数据集。
2014年11月,国家林业科学数据平台主任纪平研究员带领科研团队首次对淅川开展森林资源遥感监测,包括丹江口水库及其水源区周边区域的森林资源数据,覆盖淅川县全县、渠首区域、县城城区等的卫星遥感数据。
林业数据平台组成专门的数据处理专业队伍到水源地开展外业调查,并根据卫星遥感数据,加工生成渠首区域、淅川县和环南阳城区绿化带等的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和林地分类专题数据。2015年5月,国家林业科学数据平台又交付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森林资源数据与图集,并举办技术培训班,让基层林业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学会应用这些技术。自主生成遥感专题数据产品,为搞好资源规划、利用和生态保护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石漠化治理塑造渠首秀美山河
淅川县石漠化区域涉及12个乡镇,主要分布于丹江口库区周边。淅川县的石漠化如果不及时得到有效治理,将严重影响丹江口水库的使用寿命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水质。
中国林科院荒漠化所与淅川县人民政府联合启动的“渠首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与治理效益评估”项目,是院地合作项目“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林业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土地,提供具体的植被配置模式设计、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技术、林下经济配置模式等措施来科学治理石漠化,并通过土壤活性肥料、土壤改良技术、地被植物材料配置、林分改造等技术优化配置,提高库区现有林分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的多重功能效益。
武建宏说,自项目实施以来,中国林科院多次组织专家现场考察、讨论,研究制定了“石漠化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根据建设方案,淅川县投资2000多万元,在石漠化严重的大石桥乡杨营村、马蹬镇沙罐山及九重镇汤山禹山建立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创新造林机制,组织造林专业队,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配套措施相结合,实施爆破鱼鳞坑整地、挖大穴、垒石圈,客土造林,栽种女贞、侧柏等适合石漠化地区的树种,造林成活率均在90%以上,治理面积达1万余亩,为美丽渠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生态定位站护航渠首清水北流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森林生态监测站将针对林区内雨量、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风速、风向、大气压力、蒸发、辐射及林区的水土流失等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制定下一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策略,为淅川县林业建设及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为准确测算出森林生态系统的关键数据,中国林科院与淅川县合作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森林生态站的规划布局项目,以森林生态站为平台,利用森林生态连清技术获取生态大数据,继而分析淅川县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为区域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为了使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森林生态站观测对象能够涵盖淅川所有典型的森林类型,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森林生态监测站建设采用“一站三点”式,主站点为公益林监测点,设在淅川县毛党乡贾营村龙山景区,两个辅助观测点分别为石漠化和退耕还林观测点,分别设在大石桥乡的杨营村和荆扒岭村。
武建宏说,目前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森林生态监测站已初具规模,共建设了野外观测样地12块、坡面径流场4个、测流堰1座、综合观测塔1座和常规气象观测场1座,其他设施也在按部就班地积极建设,并购置了相关的野外观测设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兵介绍,淅川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和净化大气环境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贡献。根据测算,淅川每公顷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涵养水源0.31万立方米、减少土壤侵蚀量32.31吨、固定二氧化碳4.88吨、吸收污染气体0.16吨,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涵养水源功能,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0.68%。
近年来,在中国林科院的指导下,淅川县不断强化与中国林科院的院市合作,大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全市林业工程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50%。
中国林科院党组书记叶智说:“加强院市科技合作,是深入落实中央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生产结合的根本措施,也是推动我国林业建设转型升级的有力举措。淅川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和核心水源区,为保护一江清水作出了巨大牺牲。作为林业科研国家队,中国林科院理应为养山育水的淅川人民服务。”
针对渠首生态环境保护、移民生计和绿色经济发展的实际,2014年6月,中国林科院与河南省南阳市政府签订了《渠首水源地林业科技服务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在淅川县启动实施“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林业生态示范区建设”等院地合作项目,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指导、联合共建等形式,开展种质资源、生态站建设、石漠化治理、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林业科技服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一库清水送北京提供全方位的林业科技支撑。
种质资源把握渠首绿色命脉
在淅川县马蹬镇张竹园村的繁育基地,我们看到,一畦畦木通幼苗和鹅掌楸苗木长势葱郁。南阳市林业局总工程师王邦磊说,为了选育优良的种质资源,2014年以来,市县林业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在中国林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深入实地调查,最后确定乡土树种以三叶木通、引进品种以鹅掌楸为重点的良种培育研究方案。
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主任郑勇奇多次带领研究人员到淅川进行种质资源调查、培训,并制定了详细的《渠首水源地林业科技服务项目林木种质资源组实施方案》。
目前,淅川县已投资160多万元成立种苗繁育中心,在该县马蹬镇张竹园建立由国有苗圃和种苗繁育中心组成的种质资源研究基地150亩,由中国林科院提供的来自江西等10省市的200多个家系的木通种质材料,以及19个种源47个家系的鹅掌楸属种质资源在这里安家。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将在这里进行种植实验,筛选出适应淅川县的优良树种或种内遗传材料。
淅川县林业局局长武建宏说:“三叶木通全身是宝,若能在淅川推广种植,将是一项力保水清民富的新兴产业。”
目前,开发木通资源市场的前期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为了做好木通开发、研究、利用工作,今年9月初,淅川县林业局还专门组织技术人员去湖南益阳、江西南昌等地的木通产业园实地考察。
同时,在南阳市林业局的协助下,淅川县林业局开展了植物资源本底调查,目前已全部完成外业调查,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树种香果树和豹皮樟、青檀等多种省重点保护树种,以及适宜本地石漠化的岩栎、匙叶栎等,具有极高园林绿化经济价值的蓬莱阁、珍珠莲等种类繁多的植物,为下一步选育优良树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学数据摸清渠首林业家底
淅川县位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结合部,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地带,适生的植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栎类、马尾松等和稀有树种官桂、三尖杉等279种,灌木有酸枣、冬青等156种,藤本植物有野蔷薇、五味子等26种。草本植物有白草、莎草蕨类等410种。另外,在这里,柑橘、核桃、板栗、枣、樱桃等干鲜果都有出产。全县林业用地230万亩,国家级重点公益林面积171.23万亩,是河南省公益林面积最大的县。全县有林地176.8万亩,活立木总蓄积198.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5.3%。
监测站对林区内的数据进行持续监测,监测提供的雨量、空气与土壤温湿度数据,为淅川造林绿化奠定了科学基础。
过去,市县二级林业基础数据资料缺乏,特别是图面资料缺乏。为尽早“摸清家底”,快速、准确地获取并监测当地的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中国林科院借助国家林业科学数据平台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等手段,为水源区生态建设收集、加工,提交遥感和林业专业调查等专题数据集。
2014年11月,国家林业科学数据平台主任纪平研究员带领科研团队首次对淅川开展森林资源遥感监测,包括丹江口水库及其水源区周边区域的森林资源数据,覆盖淅川县全县、渠首区域、县城城区等的卫星遥感数据。
林业数据平台组成专门的数据处理专业队伍到水源地开展外业调查,并根据卫星遥感数据,加工生成渠首区域、淅川县和环南阳城区绿化带等的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和林地分类专题数据。2015年5月,国家林业科学数据平台又交付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森林资源数据与图集,并举办技术培训班,让基层林业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学会应用这些技术。自主生成遥感专题数据产品,为搞好资源规划、利用和生态保护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石漠化治理塑造渠首秀美山河
淅川县石漠化区域涉及12个乡镇,主要分布于丹江口库区周边。淅川县的石漠化如果不及时得到有效治理,将严重影响丹江口水库的使用寿命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水质。
中国林科院荒漠化所与淅川县人民政府联合启动的“渠首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与治理效益评估”项目,是院地合作项目“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源地林业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土地,提供具体的植被配置模式设计、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技术、林下经济配置模式等措施来科学治理石漠化,并通过土壤活性肥料、土壤改良技术、地被植物材料配置、林分改造等技术优化配置,提高库区现有林分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的多重功能效益。
武建宏说,自项目实施以来,中国林科院多次组织专家现场考察、讨论,研究制定了“石漠化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根据建设方案,淅川县投资2000多万元,在石漠化严重的大石桥乡杨营村、马蹬镇沙罐山及九重镇汤山禹山建立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创新造林机制,组织造林专业队,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配套措施相结合,实施爆破鱼鳞坑整地、挖大穴、垒石圈,客土造林,栽种女贞、侧柏等适合石漠化地区的树种,造林成活率均在90%以上,治理面积达1万余亩,为美丽渠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生态定位站护航渠首清水北流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森林生态监测站将针对林区内雨量、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风速、风向、大气压力、蒸发、辐射及林区的水土流失等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制定下一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策略,为淅川县林业建设及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为准确测算出森林生态系统的关键数据,中国林科院与淅川县合作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森林生态站的规划布局项目,以森林生态站为平台,利用森林生态连清技术获取生态大数据,继而分析淅川县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为区域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为了使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森林生态站观测对象能够涵盖淅川所有典型的森林类型,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森林生态监测站建设采用“一站三点”式,主站点为公益林监测点,设在淅川县毛党乡贾营村龙山景区,两个辅助观测点分别为石漠化和退耕还林观测点,分别设在大石桥乡的杨营村和荆扒岭村。
武建宏说,目前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森林生态监测站已初具规模,共建设了野外观测样地12块、坡面径流场4个、测流堰1座、综合观测塔1座和常规气象观测场1座,其他设施也在按部就班地积极建设,并购置了相关的野外观测设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兵介绍,淅川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和净化大气环境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贡献。根据测算,淅川每公顷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涵养水源0.31万立方米、减少土壤侵蚀量32.31吨、固定二氧化碳4.88吨、吸收污染气体0.16吨,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涵养水源功能,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0.68%。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