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淅川>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淅川:奏响水清民富强县新乐章

来源:河南日报 发布时间:2015-12-08 08:39:30 浏览次数: 【字体:

 

充满现代气息的淅川县城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陶岔
环保部门检测数据表明,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国家II类饮用水标准
美丽的丹江口水库风光
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左二)在上集镇便民服务中心调研
淅川县县长赵鹏(左一)在大石桥乡调研造林绿化工作

 

  这是披荆斩棘的5年。16.5万移民大搬迁圆满完成,多管齐下保水质,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连续多年稳定在国家二类及以上标准。
  
  这是阔步前进的5年。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生态旅游业异军突起,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2014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81亿元,4年年均增长9.8%。
  
  这是激情澎湃的5年。各项民生工程快速推进,奏响了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新乐章。
  
  移民迁安 奏响世纪壮歌
  
  淅川县是全国移民大县。上个世纪因修建丹江口水库,淅川先后移民20.2万人;这次南水北调,淅川需再次移民16.5万人,是河南省南水北调唯一的移民迁出县。同时,淅川还担负着渠首枢纽建设、14.4公里的渠线开挖、移民复建工程和繁重的水质保护任务。
  
  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淅川县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年任务、两年完成”总体部署,把移民工作作为全县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来抓,强化领导,创新机制,全县上下通力合作,顽强拼搏,移民迁安工作实现了“安全、和谐、按时、全部”搬迁和“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的目标。全县干群在大搬迁中用热血和汗水创造了共和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铸造了感天动地的“移民精神”,在渠首大地上奏响了一曲曲赞歌。
  
  “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这是党和政府对移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16.5万移民中,淅川县县内安置移民1.94万人,连同上世纪后靠安置移民,目前全县共有新老移民10万人。移民大搬迁后,淅川县统筹做好移民后续发展稳定工作,鼓励移民发展生态产业,快速致富奔小康。
  
  2011年6月,家住在丹江口水库边的赵志清搬迁到厚坡镇柴沟移民新村。他说,搬离故乡的那些日子,心就像是在撕裂,疼痛得无以复加,更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该咋过……然而,两年过后,赵志清收获了数不尽的喜悦:一家人住进了由政府补偿建设的两套新房,并借助县农村信用联社的扶持资金养牛15头、鸽子2000多只。2014年,他家总收入突破40万元。
  
  像赵志清一样,移民群众纷纷从事种养业、加工业等,走上了富裕路。目前,淅川11个移民乡镇已兴建2000亩以上的生态农业产业基地42个,有50多家企业先后进驻移民村办厂兴业,全县有5万多移民参与或从事生态产业发展,近万名移民在产业集聚区务工,人均每年增收8000元以上。多年来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牺牲和奉献的库区移民乡亲,正凝心聚力描绘着一幅美丽的新画卷。
  
  水质保护 彰显淅川担当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和核心水源地,担负着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历史使命,被称为京津人民的“大水缸”、“水龙头”。
  
  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说:“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近年来,淅川县干部群众勇于担当,把水质保护当做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长期坚持的艰巨任务、不容有失的庄严承诺,统筹抓好生态产业发展、造林绿化、治理水土流失、取缔网箱养鱼等工作,确保了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山青才能水绿。“十二五”期间,淅川县以长防林、退耕还林、天保二期工程、造林补贴等国家工程为支撑,5年内营造林总计完成143.9万亩,绿化廊道120公里,营造林合格面积连续七年位居全省第一名。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末的37.9%提高到目前的45.3%。2012年淅川县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称号。
  
  如何走出一条水土保持与生态产业培育相结合的新路子?淅川县充分利用水保项目、小农水项目等为县域生态产业服务。“十二五”期间,全县新增水保林14790公顷,实现生态修复面积58920公顷,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初步形成,各流域治理区内水土流域治理程度达到100%,平均每年建设土壤侵蚀230万吨,初步构筑了库区水质保护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
  
  2013年7月,淅川县成立2000人的专业护水队伍,开展全民护水行动,形成水源地水质保护的长效监管机制,在全社会形成了爱水、护水、惜水的文明新风。
  
  为呵护好一库碧水,2014年初,在国家尚未出台补偿政策的情况下,淅川县在丹江口水库区两省六县(市)中率先开始拆除养鱼网箱。随着全县4万多箱网箱拆解上岸,昔日热闹的江面恢复了平静,丹江水显得愈发清澈碧透。
  
  为打赢“保水质、护运行”这场持久战,淅川县扎实推进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建设。先后投资5亿多元,建设城区污泥处理设施等,辐射全部库区范围内的15个乡镇,为“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提供了有力保障。
  
  产业转型 实现绿色发展
  
  淅川县县长赵鹏说:“近年来,淅川县积极服务南水北调工作大局,牢固树立‘生态为先、水质至上、绿色发展’的理念,以生态经济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保护水质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传统农业规模小、效益低,而且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容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为加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淅川县改变行政干预的传统做法,用市场化机制刺激产业发展。该县出台文件,扶持发展金银花、茶叶、竹柳、石榴等生态产业,并从资金扶持、品牌认证、基地建设等方面给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生态产业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近年来,有50多家企业到淅川投资发展生态农业。目前,全县已建成千亩以上石榴、玫瑰、核桃、仁用杏等林果基地45个,形成了以茶叶、金银花、竹柳等为主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全县生态产业总面积已达到28万亩,建立辣椒、花椒、丹水鱼、柑橘、核桃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98.5万亩。迅猛崛起的生态产业,在扮靓渠首、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的同时,也为库区老百姓栽种了“摇钱树”。
  
  农业向生态、高效发展,工业也不例外。淅川县壮士断腕,在关停落后产能的同时,让科技型、环保型企业唱主角,形成了以淅减、淅铝、福森新能源、中原轻工四大产业园为代表的绿色产业集群。淅减公司跨国收购欧洲最大的减振器企业——意大利维奥斯图公司,上演了“蛇吞象”精彩传奇,并在香港成功上市,大幅度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如今,以淅减公司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已集聚丹江摩减、顺隆弹簧等关联企业79家,行业总产值达120亿元,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减振器生产基地。淅铝集团通过技改,形成了全国唯一的从铝冶炼到加工完整的产业链条模式。福森新能源公司抢抓国家新能源汽车政策机遇,倾力打造锂电池产业链。淅川县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正引领着全县工业实现化蛹为蝶的成功嬗变。
  
  渠首淅川,魅力无限。淅川县旅游资源丰富:渠首、丹江、香严寺、千年古镇荆紫关等名闻遐迩。近年来,该县以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文化旅游观光带龙头为目标,发展生态旅游业,先后引资开发了丹江大观苑、坐禅谷、香严寺、小三峡等景区。目前淅川已建成4A级和3A级景区各1家,“渠首―丹江―香严寺—坐禅谷―大观苑―荆关古镇”已成为中原地区的黄金旅游线路。随着南水北调正式调水,渠首游已成热点。淅川县创造性地提出渠首、丹江大观苑、八仙洞、香严寺和坐禅谷“五景联创”丹江湖国家5A级景区的思路,并紧锣密鼓实施建设。生态旅游拉动了淅川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全县累计接待国内游客500万人次,实现综合经济效益30亿元。
  
  宜居家园 扮靓绿色渠首
  
  走进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一幢幢楚汉风格的新楼房拔地而起,宽阔整洁的水泥路贯穿全村,综合服务中心、卫生室、文化广场等一应俱全……全村群众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陶岔村是淅川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之一。进入后移民时代,淅川县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县城建设、集镇建设和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三头并进,为群众建设生态宜居的绿色家园。
  
  围绕打造生态宜居的滨水山城目标,淅川县强化规划引领,以商务中心区建设带动新区开发,促进中心城区改造,加快县医院异地新建项目、县中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体育公园和“鹳河两坝”、志远学校、鹳河路升级改造工程等民生项目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截至目前,城区面积达35平方公里以上,城区人口达到25万,一个山清水秀、功能齐全、宜居和谐的新城市正呼之欲出,一个滨湖水城、生态绿城、宜居山城已初具雏形,并展现出迷人风姿……
  
  该县还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强力建设渠首明星集镇群;以荆紫关为核心,打造三省边陲生态集镇群。以创建生态文明示范乡村为载体,培育出了毛堂乡桥沟村、老城镇穆山村等一批山水相依、人景相映、村韵悠长的美丽乡村,村民们过上了“购物有超市,休闲有广场,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的幸福生活。
  
  为让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舒心,淅川县加强便利交通建设。“十二五”期间,内邓高速至渠首连接线、沪陕高速丹水出口至县城快速通道相继建成通车,随着总投资60多亿元的20余个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完工,淅川县初步形成环丹江口水库1小时交通圈。目前,淅川县新增高速公路63.8公里,一级公路35公里,大桥、站点和码头30余座,初步形成“围绕县城,连通两翼和环绕丹江,缝合两岸”的环丹江口水库的快捷交通网。
  
  民生工程 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2015年秋季开学,淅川县2000多名孩子在一片惊喜与欢乐中走进福森志远学校。“学校真大呀,校园真美呀!”孩子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个镜头,是“十二五”期间淅川民生画卷暖人心扉的一个鲜活切片。细算5年间淅川的民生“账本”,发现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教育事业硕果累累。过去5年间,淅川县共建教学楼194幢,解决了3.8万多名学生入学难问题;该县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位居南阳市第一方阵,高考成绩连续五年位居南阳市前三名,先后被评为全省职业教育强县、全省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县。2012年,淅川县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
  
  医疗卫生成绩斐然。“十二五”期间,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健康实惠,各项卫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4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535个、县乡卫生技术人员1164人、编制床位1600张,每千人拥有编制床位2.41张。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全县新农合参合率达98%以上,新农合基金由“十一五”末的年人均150元增至2014年的380元,基金总量由0.95亿元增至2.4亿元,增长了1.5倍。“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病有所医”,曾经的梦想,正成为现实。
  
  文化惠民保障有力。近年来,淅川县强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全县17个乡镇中新建、改建15个乡镇文化中心,新建村级文化大院示范点256个,农家书屋499个。同时,加快了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在全省建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初步形成了覆盖率达80%的县、乡、村三级共享工程网络。该县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精准扶贫大力推进。近年来,淅川县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夯实脱贫基础。易地搬迁扶贫农户1781户7756人,解决了5.6万多人的行路难、2.7万人的饮水难、1.3万多名学生的上学难、8.6万人看病难的难题。截至2014年底,全县贫困人口由“十一五”末的12.3万人减少到7.6万人。
  
  ……
  
  碧水蓝天新景观,浓墨重彩绘淅川。展望“十三五”,淅川县将围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咬住“水清、民富、县强”这一发展目标不放松,持续推进生态建设、工业经济、城镇发展、旅游开发四大突破,让丹江的水更清、民更富,让人民群众在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