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关闭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今日淅川>详细内容
目录
目录X

淅川老城镇:青山绿水的美丽嬗变

来源:南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5-12-11 09:13:30 浏览次数: 【字体:
  山川绿,丹江清,竹林摇曳生姿现;村容美,街道畅,移民生活笑欢颜……时下,走进淅川县老城镇,产业之优、镇容之美、移民幸福之风扑面而来。
  
  坐落在丹江与灌河交汇区域的老城镇,集山区、库区、移民区为一体,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内。
  
  “十二五”以来,老城镇坚持“水质至上、生态为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生态产业蓬勃发展,镇容、村容焕然一新,百姓幸福指数节节升高,实现了富民强镇与生态文明比翼齐飞。
  
  抢抓机遇
  
  生态产业风生水起
  
  老城镇有耕地2万亩,宜林面积8万亩,如何在保障丹江口水库水质的前提下,让百姓利用现有资源脱贫致富成为摆在该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多方考察、反复论证,老城镇瞄准高效生态产业,从竹子、红豆杉两大优势产业上找到突破口。
  
  竹子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而老城镇种植竹子由来已久。为进一步推动竹产业发展,镇党委书记翟成敬带领各村党支部书记远赴浙江、江西等地实地考察、学习;镇长樊涛冒着严寒,徒手爬上陡峭的山崖观察野生竹子的生长情况。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全镇上下形成了抢抓机遇发展竹产业的共识。
  
  红豆杉被称为植物界的“软黄金”,不仅能改良土壤、净化水质,而且所含的紫杉醇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抗肿瘤药物。看到这个产业前景广阔,该镇党员干部不顾山高路远,几次到神农架林区考察洽谈,最终与神农架红豆杉种植公司签订了2万亩的种植合同,让红豆杉在老城镇“安家落户”。
  
  为做大做强生态产业,老城镇科学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构建立体化生态产业体系——以镇政府为中心,镇政府以西区域发展红豆杉,以东区域海拔171米左右发展竹子,海拔165米左右发展竹柳,同时沿库周打造软籽石榴、核桃、梨、油牡丹等作物生态产业带。
  
  为加快生态产业发展,该镇采取招商引资方法,引进新景、金丰隆、江山等五家公司承包荒山。在种植公司的示范带动下,一大批种植大户纷纷加入绿化荒山的行列,争相发展竹子、红豆杉、核桃、石榴、猕猴桃等生态产业。为鼓励发展生态产业的积极性,该镇拿出专项资金奖励生态产业发展先进村及先进个人。
  
  截至目前,老城镇已发展竹产业1.5万余亩;建成红豆杉育苗基地100亩,育苗220万余棵,搭建育苗大棚8座;发展薄壳核桃8000余亩,种植竹柳6000余亩;封山育林面积达到2万余亩,库周生态隔离带初具规模。
  
  凸显个性
  
  美丽集镇提档升级
  
  “街道形象更亮丽了,集镇功能更齐全了,新型社区配套更完善了……”12月5日,回家探亲的老城镇外出务工人员石浩明显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
  
  “‘十二五’以来,老城镇立足区位优势,不断加大集镇改造和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倾心打造一批精致规划、精细建设的集镇亮点工程,同时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最美‘淅川后花园’。” 樊涛说。
  
  在集镇改造建设中,老城镇树立“小集镇、大战略”理念,聘请城市设计院设计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定集镇改造方案,致力于建设人居乐园、兴业福地。
  
  该镇投资500万元扩建人民路、新建路,改造升级镇东路、铺设生态干插砖、安装供排水系统,对新建路和人民路街道进行高标准绿化、美化、亮化;投资200万元,对集镇两边210户1300间房屋2万余平方米立面进行粉刷,沿街房屋屋顶统一改造;筹资680万元,打造了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的滨江文化休闲广场,成为生态旅游的新景观。
  
  整洁亮丽的新村景观,配套齐全的文化广场,村边田野中整齐有序地排列着200多座蔬菜大棚……走进老城镇穆山移民新村,到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老城镇紧密结合移民新村提升改造、清洁家园行动、保水质护运行等工作,以穆山社区为示范点,树立样板、示范带动。按照规划,建成纵横整齐、户型统一的房屋99户,并配套建设了文化广场、卫生室、图书室和超市,修建沼气池99座,安装太阳能路灯48个,栽植风景树1000余株;投资150万元,硬化村道路、修建排水渠道、架设自来水,在村内设垃圾箱50个,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建设200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并配套修建泉池和生态廊道,为群众休闲健身娱乐提供场所。
  
  随着一个个美丽乡村的建成,老城镇群众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楼房,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内外兼修
  
  民生事业好戏连台
  
  “现在,水龙头一开,水就‘哗啦啦’流出来了;小轿车一发动,‘嗖’的一下就到街上了,这在过去哪敢想象啊!”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老城镇穆山村村民全顺和满脸笑容。
  
  镇村之美,既要美在外,更要美在内。“十二五”期间,老城镇内外兼修,集镇建设日新月异,民生事业快步推进。如今,路通了,水管架起来了,党群服务中心建成了,百姓广场舞跳起来了……老城镇这个大舞台上轮番上演好戏。
  
  长久以来,老城镇杨山、官山等村因地形、地势因素影响,交通不便,饮水困难。为此,该镇积极争取移民、土地、水利等项目,集中整合项目资金2.25亿元,全镇整治土地2万余亩,修建公路70多公里,铺设管道15万米、打井102眼,集中解决了3800余人的出行难和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同时为耕地灌溉提供了保障。
  
  为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该镇还通过财政扶持、村组争取项目资金、包建单位帮扶等措施,高规格设计、高标准建设18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据统计,截至目前,老城镇党群服务中心共接待党员、群众2100人次,为群众直接办理、待办各类事项120项,解决群众困难53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100起,已成为该镇便民服务活动的主渠道。
  
  教育是民生事业之基。为此,该镇争取285万元资金,大力改善小学、初中办公条件,集中建设了一批教师公寓楼,增添了一批体、音、美教学设施;投资510万元,建成一批村级学校食堂,为学生免费提供营养午餐。
  
  此外,为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百姓幸福指数,老城镇还积极争取文体项目资金及设备,为各村、社区安装健身器材,组织村民成立广场舞队等文艺团体,开展移民巡回演出活动60余场。
  
  一库丹江水,一席生态梦。老城以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同频共振,铺就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青山绿水的美丽嬗变。
  
  “‘十三五’期间,老城镇将继续以‘水清民富镇强’为目标,着力构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村镇、生态工业四大生态体系,让经济更繁荣、百姓更富裕、社会更和谐。”翟成敬对此信心满怀。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