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移民端上“绿饭碗”
红红的春联,大大的“福”字。2月15日,正月初八,淅川县上集镇贾沟移民新村里浓浓的年味尚未散尽,贾荣伟家里的气氛也十分喜庆。这一天,贾家四代40多人相约一起吃团圆饭。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也是全国移民大县,为了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淅川县有16.5万移民群众举家搬迁,离开故土,其中县内安置移民1.94万人。
贾沟村地处丹江河畔,是南水北调淅川县后靠移民村之一。2011年10月,贾氏兄弟亲手拆掉了祖辈留下的大瓦房,搬迁后靠到贾沟移民新村。“我们堂兄弟11家,每年春节,不论在什么地方打工或上班,都要赶回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贾荣伟向记者介绍说。
贾荣伟的二哥贾荣武告诉记者,经历南水北调移民搬迁后,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和美好。所以每逢春节,兄弟11家都会轮流办一天团圆宴,这已经成为家族不成文的规定。
贾荣伟原来在企业上班,2011年4月,因公司效益不好,他下岗回村,生活变得艰难起来。兄弟们都鼓励他振作精神,趁年轻创业。
贾沟村有种柑橘的传统。2012年春节后,贾荣伟多方筹钱,在村里承包荒坡地种橘树。“贾沟柑橘闻名全县,荣伟承包之后专门找了技术人员,让柑橘产业成为家庭的摇钱树,也保护了丹江口水库的水质。”谈起弟弟的吃苦能干,大哥贾荣胜一脸自豪。
许多村民找到贾荣伟谈合作,2013年,由贾荣伟牵头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果树、卖苗木、养羊。合作社社员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为了一库清水永续北送,贾荣伟决定响应县里号召,走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相融合的路子,“2015年春节后,我挂起‘淅川丹江生态苑’大招牌,开始建一个以柑橘为主、四季瓜果不断的采摘园”。
“开饭喽!”团圆饭的酒菜端上桌,打断了兄弟们的谈论和回忆。“要想丹水清,念好林业经;想要生活富,荒山种果树。一会儿,咱们去丹江生态苑看看吧。”午饭后,贾荣伟招呼一家人来到村后的山坡上,实地谋划新年的发展。
望着愈发青翠的橘园,贾荣伟喜不自胜:“以前这里是荒山,现在变成了‘花果山’。今年恰逢猴年,有党委政府和移民部门的大力支持,我要带领合作社成员共同开发旅游产业,让移民们在新家园安居乐业,在‘花果山’上端上‘绿饭碗’,实现致富梦。”
离开贾沟移民新村,记者来到丹江河畔的宋岗码头。烟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库,远山、鸥鹭、水天一色,几条渔船静静地停泊在一泓碧水中。渔船上,一排排风干鱼被暖阳映得红彤彤,这些都是渔民自己腌制风干的。走上马欣的渔船,马欣正和妻子忙活着卖风干鱼和鲜鱼。
今年38岁的马欣,家住马蹬镇苏庄移民村,他从小在丹江口水库边长大,十几岁就跟着父亲捕鱼,1997年政府引导淅川县的渔民发展网箱养鱼,马欣从中看到机遇,短短几年他的渔业养殖就有了规模。
“自己投资一两千元,从最初的几箱慢慢发展到上百箱。当时确实赚钱,那几年正准备大力发展,国家保护水质,不让养了,几十万元的投入打了水漂。”马欣告诉记者。
在淅川,渔业养殖曾经是支柱产业之一,库区有1.2万百姓以此为生。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前乡亲们讨生活的地方变成了水源地保护区。为了保护水质,淅川4.2万网箱全部上岸。渔民们多年的积累和心血,随着一渠清水流走了。
网箱上岸后,马欣贷款置办了3艘电瓶船做旅游快艇,白天招揽游客做旅游生意,晚上撒网捕鱼拾起老本行。闲暇时间,他还主动参加库区护水队,义务捡拾垃圾。
40岁再创业多少有些艰难,可马欣说只要市场好,就有钱赚:“啥都得朝前看,虽说不让养鱼了,但现在水清了,来的顾客更多了,生意越来越红火。人只要勤勉踏实,就能过上好日子。”
发展生态经济林,兴办特色养殖基地,种植大棚蔬菜……如今,淅川县一大批敢闯敢拼的移民竞相创业,不仅端上了“绿饭碗”、走上了富裕路,而且保护了京津冀人民的“大水缸”。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也是全国移民大县,为了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淅川县有16.5万移民群众举家搬迁,离开故土,其中县内安置移民1.94万人。
贾沟村地处丹江河畔,是南水北调淅川县后靠移民村之一。2011年10月,贾氏兄弟亲手拆掉了祖辈留下的大瓦房,搬迁后靠到贾沟移民新村。“我们堂兄弟11家,每年春节,不论在什么地方打工或上班,都要赶回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贾荣伟向记者介绍说。
贾荣伟的二哥贾荣武告诉记者,经历南水北调移民搬迁后,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和美好。所以每逢春节,兄弟11家都会轮流办一天团圆宴,这已经成为家族不成文的规定。
贾荣伟原来在企业上班,2011年4月,因公司效益不好,他下岗回村,生活变得艰难起来。兄弟们都鼓励他振作精神,趁年轻创业。
贾沟村有种柑橘的传统。2012年春节后,贾荣伟多方筹钱,在村里承包荒坡地种橘树。“贾沟柑橘闻名全县,荣伟承包之后专门找了技术人员,让柑橘产业成为家庭的摇钱树,也保护了丹江口水库的水质。”谈起弟弟的吃苦能干,大哥贾荣胜一脸自豪。
许多村民找到贾荣伟谈合作,2013年,由贾荣伟牵头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果树、卖苗木、养羊。合作社社员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为了一库清水永续北送,贾荣伟决定响应县里号召,走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相融合的路子,“2015年春节后,我挂起‘淅川丹江生态苑’大招牌,开始建一个以柑橘为主、四季瓜果不断的采摘园”。
“开饭喽!”团圆饭的酒菜端上桌,打断了兄弟们的谈论和回忆。“要想丹水清,念好林业经;想要生活富,荒山种果树。一会儿,咱们去丹江生态苑看看吧。”午饭后,贾荣伟招呼一家人来到村后的山坡上,实地谋划新年的发展。
望着愈发青翠的橘园,贾荣伟喜不自胜:“以前这里是荒山,现在变成了‘花果山’。今年恰逢猴年,有党委政府和移民部门的大力支持,我要带领合作社成员共同开发旅游产业,让移民们在新家园安居乐业,在‘花果山’上端上‘绿饭碗’,实现致富梦。”
离开贾沟移民新村,记者来到丹江河畔的宋岗码头。烟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库,远山、鸥鹭、水天一色,几条渔船静静地停泊在一泓碧水中。渔船上,一排排风干鱼被暖阳映得红彤彤,这些都是渔民自己腌制风干的。走上马欣的渔船,马欣正和妻子忙活着卖风干鱼和鲜鱼。
今年38岁的马欣,家住马蹬镇苏庄移民村,他从小在丹江口水库边长大,十几岁就跟着父亲捕鱼,1997年政府引导淅川县的渔民发展网箱养鱼,马欣从中看到机遇,短短几年他的渔业养殖就有了规模。
“自己投资一两千元,从最初的几箱慢慢发展到上百箱。当时确实赚钱,那几年正准备大力发展,国家保护水质,不让养了,几十万元的投入打了水漂。”马欣告诉记者。
在淅川,渔业养殖曾经是支柱产业之一,库区有1.2万百姓以此为生。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前乡亲们讨生活的地方变成了水源地保护区。为了保护水质,淅川4.2万网箱全部上岸。渔民们多年的积累和心血,随着一渠清水流走了。
网箱上岸后,马欣贷款置办了3艘电瓶船做旅游快艇,白天招揽游客做旅游生意,晚上撒网捕鱼拾起老本行。闲暇时间,他还主动参加库区护水队,义务捡拾垃圾。
40岁再创业多少有些艰难,可马欣说只要市场好,就有钱赚:“啥都得朝前看,虽说不让养鱼了,但现在水清了,来的顾客更多了,生意越来越红火。人只要勤勉踏实,就能过上好日子。”
发展生态经济林,兴办特色养殖基地,种植大棚蔬菜……如今,淅川县一大批敢闯敢拼的移民竞相创业,不仅端上了“绿饭碗”、走上了富裕路,而且保护了京津冀人民的“大水缸”。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