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做好绿色大文章 精心护出好水质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所在地,也是核心水源保护区,水质保障任务十分艰巨。
近年来,该县全力抓好丹江口库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项目实施,正确处理库区发展和治污环保的关系,千方百计采取有效措施,不仅促进了水源区生态环境和水质的持续改善,而且确保了一渠清水北上。
造林绿化绘就“绿色图谱”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核心水源区,京津“大水缸”,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承载着太多国家重任与国人重托的淅川县,以其豪迈担当和倾情奉献的精神,毅然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精心守护着生命之源。
站在金河镇将军寨山顶上,望着漫山遍野的绿色,不禁让人想起当年植下第一抹绿的“愚公”王更田来。
这个金河镇当地的农民,为了保护库区生态环境,自1972年5月起背起铺盖卷上山,在植被稀少的将军寨义务种树护树34年。为培育新树苗,他走30多公里山路,到长岭沟捡橡树籽。往回走时,天已经完全黑了,200多斤的担子压得他一个趔趄摔下几丈深的山崖,醒来时断臂肿得像碗口一样粗……
30多年过去了,王更田让将军寨的1500亩荒山全部披上绿装。他因此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是全国优秀乡村护林员、河南省劳动模范。在他的带动下,当地人停止了乱砍滥伐,并主动投入到生态建设行列中。
2006年,王更田老人走了,而立之年的孙子王金成继承了爷爷的事业,也把家安在了将军寨上。“不管多累,我要沿着爷爷的路走下去,把树看护好,在山上种更多的树!”问及长年在山上造林辛苦不辛苦时,王金成坚定地说。
在距淅川县城近100公里的荆紫关镇深山里,还有一位“绿林好汉”李学绪。在连工资都发不出的情况下,他和同伴们舍不得砍掉一棵树,硬是靠“土里刨食”造林护林,用10年的时间,为库区构筑了面积4万亩、长150公里的生态屏障。
1998年春天,李学绪舍弃稳定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来到了地处偏远山区的荆紫关林场,这里山高坡陡,点多线长,条件极其艰苦。“护林房全是土坯垒的‘地窝子’,东倒西歪的,刮风下雨一点也不安全,年轻同志一谈起工作环境就哭。”李学绪感慨地说。
李学绪把护林防火、保护林木看得像自己的生命一样重。带着决不让渠首出现一片荒地的决心,他和职工一起上山种橡子、育树苗、栽板栗、植杨树,吃住在山上。两年后,700多亩荒山沟坡全部变成了绿油油的森林。
如今的荆紫关林场,以淅川1%的林区面积,创造了全县木材蓄积量10%的成绩。
爱绿、植绿、护绿,早已成为每个淅川人的自觉行动。截至目前,全县人工造林53.2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年前的32.8%提高到目前的45.3%,造林面积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一。绿色,成了淅川这片土地的主色调。
生态经济演绎“绿色交响”
一库丹江水,几多护水情。李成杰是丹江库区的一个匙吻鲟养殖户。3年前,得知匙吻鲟对保护丹江水质大有好处后,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就购买了5000条开始养殖。经过几年的发展,眼下他的养殖规模已达到1万多条,走上了既护水又致富的道路。
“匙吻鲟这种鱼最讲究,对水质要求特别高,水不好,养不活它,这说明丹江口水库的水是真好。”李成杰骄傲地说。
匙吻鲟是一种名贵的大型淡水鱼类,主要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因此净化水质的能力非常强。从2008年开始,淅川县在500亩库湾内开展放养匙吻鲟试验。由于其净化水质的作用十分明显,一时间,便有了“水底清洁工”“丹江水卫士”的称号。
目前,淅川县已建立了匙吻鲟苗种培育基220亩,年培育大规格匙吻鲟鱼种100万尾,累计向水库人工放流35万尾。今年还将增殖放流30万尾,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将得到进一步净化。
后移民时代,淅川县政府全面部署,科学审视,绘就了一幅库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宏伟蓝图,着力在保护水质和发展经济的结合点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向着水清民富的双赢目标阔步前行。
启动南水北调水源地蓄水淹没地生态建设工程。对丹江口大坝加高后库区形成的35万亩消落地,种植生命力强的维管束植物、芦苇芦竹等多年生草本植物或垂柳、落羽杉和杨树、黄连木等植物,实施水草、芦苇、柳树、杨树、林果等生态建设,形成集生态改善与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环库生态长廊,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近年来,淅川县创新机制,大胆尝试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产业市场化模式,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市场经济的办法,推进生态产业发展,通过“公司(大户)+基地+农户”的模式,巩固发展柑橘、辣椒、湖桑等传统产业,同时突出发展金银花、茶叶等新兴产业。
在政策的驱动和激励下,淅川生态产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丹江缘茶业公司、九拓公司、玉川茶业公司等50多家企业竞相进驻淅川,投资总金额达40多亿元。
5年建成13万亩优质茶叶种植基地,将淅川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有机茶集散地和全国最大的金银花种植基地……透过这一目标,人们仿佛看到,在生态经济的路上,淅川正越走越快。
科学转型助力“绿色发展”
近年来,淅川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坚定不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发展之路,以清洁生产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谋求淅川的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十一五”以来,淅川县忍疼割爱,先后关停并转企业338家,否决30多个可能给丹江口库区造成污染的大型建设项目,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
泰龙纸业曾是淅川的明星企业,年均利润1200多万元。这对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的淅川,可谓举足轻重。但为了保护水源地水质,县里最终关闭了这家企业。此举使这个豫西南最大的造纸基地损失巨大,资产损失2.3亿元,年减少利润1000万元。
淅铝集团矿热炉排放的废气对环境虽有一定污染,但通过治理除尘,仍在国家允许标准范围内。为了水质安全,公司在之前拆除一台炉子的基础上,决定关停相关设施。
创新技术,更新设备,治理污染,节能减排,转型发展,一整套有效的“组合拳”使淅川传统产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嬗变。没废气、无黑烟、零污染,成了一大批企业的真实写照。丹江的上空,天天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令人陶醉的瓦蓝色。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民的共识。担当、服务、奉献——淅川,正豪迈前行。
近年来,该县全力抓好丹江口库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项目实施,正确处理库区发展和治污环保的关系,千方百计采取有效措施,不仅促进了水源区生态环境和水质的持续改善,而且确保了一渠清水北上。
造林绿化绘就“绿色图谱”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核心水源区,京津“大水缸”,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承载着太多国家重任与国人重托的淅川县,以其豪迈担当和倾情奉献的精神,毅然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精心守护着生命之源。
站在金河镇将军寨山顶上,望着漫山遍野的绿色,不禁让人想起当年植下第一抹绿的“愚公”王更田来。
这个金河镇当地的农民,为了保护库区生态环境,自1972年5月起背起铺盖卷上山,在植被稀少的将军寨义务种树护树34年。为培育新树苗,他走30多公里山路,到长岭沟捡橡树籽。往回走时,天已经完全黑了,200多斤的担子压得他一个趔趄摔下几丈深的山崖,醒来时断臂肿得像碗口一样粗……
30多年过去了,王更田让将军寨的1500亩荒山全部披上绿装。他因此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是全国优秀乡村护林员、河南省劳动模范。在他的带动下,当地人停止了乱砍滥伐,并主动投入到生态建设行列中。
2006年,王更田老人走了,而立之年的孙子王金成继承了爷爷的事业,也把家安在了将军寨上。“不管多累,我要沿着爷爷的路走下去,把树看护好,在山上种更多的树!”问及长年在山上造林辛苦不辛苦时,王金成坚定地说。
在距淅川县城近100公里的荆紫关镇深山里,还有一位“绿林好汉”李学绪。在连工资都发不出的情况下,他和同伴们舍不得砍掉一棵树,硬是靠“土里刨食”造林护林,用10年的时间,为库区构筑了面积4万亩、长150公里的生态屏障。
1998年春天,李学绪舍弃稳定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来到了地处偏远山区的荆紫关林场,这里山高坡陡,点多线长,条件极其艰苦。“护林房全是土坯垒的‘地窝子’,东倒西歪的,刮风下雨一点也不安全,年轻同志一谈起工作环境就哭。”李学绪感慨地说。
李学绪把护林防火、保护林木看得像自己的生命一样重。带着决不让渠首出现一片荒地的决心,他和职工一起上山种橡子、育树苗、栽板栗、植杨树,吃住在山上。两年后,700多亩荒山沟坡全部变成了绿油油的森林。
如今的荆紫关林场,以淅川1%的林区面积,创造了全县木材蓄积量10%的成绩。
爱绿、植绿、护绿,早已成为每个淅川人的自觉行动。截至目前,全县人工造林53.2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年前的32.8%提高到目前的45.3%,造林面积连续6年位居全省第一。绿色,成了淅川这片土地的主色调。
生态经济演绎“绿色交响”
一库丹江水,几多护水情。李成杰是丹江库区的一个匙吻鲟养殖户。3年前,得知匙吻鲟对保护丹江水质大有好处后,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就购买了5000条开始养殖。经过几年的发展,眼下他的养殖规模已达到1万多条,走上了既护水又致富的道路。
“匙吻鲟这种鱼最讲究,对水质要求特别高,水不好,养不活它,这说明丹江口水库的水是真好。”李成杰骄傲地说。
匙吻鲟是一种名贵的大型淡水鱼类,主要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因此净化水质的能力非常强。从2008年开始,淅川县在500亩库湾内开展放养匙吻鲟试验。由于其净化水质的作用十分明显,一时间,便有了“水底清洁工”“丹江水卫士”的称号。
目前,淅川县已建立了匙吻鲟苗种培育基220亩,年培育大规格匙吻鲟鱼种100万尾,累计向水库人工放流35万尾。今年还将增殖放流30万尾,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将得到进一步净化。
后移民时代,淅川县政府全面部署,科学审视,绘就了一幅库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宏伟蓝图,着力在保护水质和发展经济的结合点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向着水清民富的双赢目标阔步前行。
启动南水北调水源地蓄水淹没地生态建设工程。对丹江口大坝加高后库区形成的35万亩消落地,种植生命力强的维管束植物、芦苇芦竹等多年生草本植物或垂柳、落羽杉和杨树、黄连木等植物,实施水草、芦苇、柳树、杨树、林果等生态建设,形成集生态改善与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环库生态长廊,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近年来,淅川县创新机制,大胆尝试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产业市场化模式,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市场经济的办法,推进生态产业发展,通过“公司(大户)+基地+农户”的模式,巩固发展柑橘、辣椒、湖桑等传统产业,同时突出发展金银花、茶叶等新兴产业。
在政策的驱动和激励下,淅川生态产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丹江缘茶业公司、九拓公司、玉川茶业公司等50多家企业竞相进驻淅川,投资总金额达40多亿元。
5年建成13万亩优质茶叶种植基地,将淅川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有机茶集散地和全国最大的金银花种植基地……透过这一目标,人们仿佛看到,在生态经济的路上,淅川正越走越快。
科学转型助力“绿色发展”
近年来,淅川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坚定不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工业发展之路,以清洁生产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谋求淅川的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十一五”以来,淅川县忍疼割爱,先后关停并转企业338家,否决30多个可能给丹江口库区造成污染的大型建设项目,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
泰龙纸业曾是淅川的明星企业,年均利润1200多万元。这对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的淅川,可谓举足轻重。但为了保护水源地水质,县里最终关闭了这家企业。此举使这个豫西南最大的造纸基地损失巨大,资产损失2.3亿元,年减少利润1000万元。
淅铝集团矿热炉排放的废气对环境虽有一定污染,但通过治理除尘,仍在国家允许标准范围内。为了水质安全,公司在之前拆除一台炉子的基础上,决定关停相关设施。
创新技术,更新设备,治理污染,节能减排,转型发展,一整套有效的“组合拳”使淅川传统产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嬗变。没废气、无黑烟、零污染,成了一大批企业的真实写照。丹江的上空,天天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令人陶醉的瓦蓝色。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民的共识。担当、服务、奉献——淅川,正豪迈前行。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