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为发展优势产业腾空间
“挖黄姜种湖桑,保一泓清水送丹江”;“坡改梯腾空间,生态文明大发展”。盛夏时节,淅川县寺湾镇处处是发展优势农业的场景。该镇党委书记全建军告诉记者,今年,镇里让低产、劣势产业“出山”,把高效、生态的优势农业请“进窝”。这一出一进,就好比腾笼换鸟,折射出淅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优势产业发展腾空间的新思路。
“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工建设,为淅川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发展,快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淅川人责无旁贷。”淅川县委书记崔军的话体现了淅川人的那份责任感。
淅川曾是中药材种植大县,自2002年起,淅川人响亮地提出了“药材大让位”的口号,开始了新一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营方式的步伐。一批以桑蚕、花椒、小辣椒为支柱的优势产业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至2007年底,以湖桑、核桃为主导的生态农业累计达到50万亩。
说起为优势工业让位,淅川县泰龙纸业董事长陈铁军不无感慨:“我公司原来年实现产值2亿元,上缴财政3000余万元,是淅川工业的支柱。随着调水的临近,我们把企业关了,为新型产业发展腾空间值得。”与泰龙纸业“出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淅川葛业有限公司的再次“引进”。目前,该公司生产的葛粉、葛奶等产品,因其环保、口味鲜美而远销香港、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年产值3亿余元。近年来,淅川县关劣扶优,减排降耗,痛下决心淘汰了一批落后产业,新上马了一批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优势产业,实现了功能置换和结构优化升级。
“今后,凡是对水质有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无论投资再大、效益再好,一律不准上。在环境方面真正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才能腾出更多空间,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淅川县县长袁耀生告诉记者。
针对面临着土地、资源、人口、环境方面的“四个难以为继”淅川县提出了不与别人拼经济总量,而是比发展质量,在现有的“一亩三分地”上种出“高产田”的新思路。自2005年以来,淅川大力推进“三项整治”,深入开展违法违规用地清理工作,保证重点项目建设需要,占地12.99公顷的淅水集团4500T/D熟料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占地6.4公顷的龙宇钒业年产2000吨五氧化二钒项目等8家新型工业相继建成。
为优势产业腾空间,“腾”出一片新天地。2002年至2007年,淅川县新上企业120家,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30余个,总产值达20亿元。其中新材料、制药、生态产品制造的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依次为23%、27%和34.5%,5年提高了14.6个百分点。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