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桥乡:库区明珠耀新辉
万亩竹柳基地郁郁葱葱,集镇建设如火如荼,美丽乡村如诗如画……初冬时节,行走在淅川县大石桥乡,一路都是跃动的美丽,到处彰显着该乡近年来发生的喜人变化。
大石桥乡地处风光秀美的丹江河上游,是库区移民乡镇之一。这里山清水秀,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被誉为丹江河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大石桥乡党委书记范海明说:“‘十二五’期间,乡党委、乡政府一手抓水质保护,一手抓生态发展,牢固树立‘水质至上、生态为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子,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各项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人民群众过上了富裕美满的日子。”
产业增收谱新篇
“以前按老传统种玉米、小麦,为提高产量总是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容易造成土地污染;这几年,我们发展竹柳、软籽石榴等高效生态农业,不仅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丹江口水库水质,收入也比原来翻了一番。”说起五年来村里发生的变化,大石桥乡贾洼村委会主任贾长宏脸上乐开了花。
南水北调移民大搬迁结束后,大石桥乡强化政府引导,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提高土地流转集中度,促使经营权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流转,不断提高生态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方共赢。
培育主导产业,增强引领能力。重点发展竹柳、湖桑、花卉、仁用杏、薄壳核桃等主导产业。引进河南丹江晟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竹柳育苗基地4000亩,在库区消落地栽植竹柳成苗2万余亩,建成全国最大的竹柳种植基地,为丹江口库区建设了一道生态屏障;引进沧海桑田有限公司,在东湾、贾洼、姚家湾、柳家泉四个村发展湖桑种植基地3000亩;引进锦江美林有限公司,在姚家湾村投资3000万元建设面积2000亩的生态观光园,现已完成项目总体规划和500亩生态园林,力争年底前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具备旅游接待能力;扶持五泉玉莲种植合作社在杨营至西岭新发展莲藕500亩;投资200万元实施库周隔离带建设项目,在西岭、张湾、东湾、贾洼等村栽植侧柏、松树、栾树20余万株;引导群众积极发展仁用杏、薄壳核桃、软籽石榴等生态产业,使之成为群众增收的富民产业。
加大造林绿化,巩固造林成果。以主干道、荒山和集镇绿化、丹江湿地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十二五”以来,全乡共完成造林绿化11万亩,其中,以种植油桐、侧柏为主,实施荒山造林7.5万余亩。以栽植竹柳、竹子、垂柳、湖桑等为主,完成库区滩涂造林3.5万亩。实施封山育林和森林抚育工程,共完成山区封山育林13万亩,投资100万元实施森林抚育工程2.3万余亩。持续推进石漠化治理工程,选取杨营、张湾村作为石漠化治理的示范点,修建鱼鳞坑万余个,栽植侧柏、构树2万余株,投资500万元完成石漠化治理2000亩。在造林质量上,由林站牵头做好技术指导,确保全乡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
乡村面貌放异彩
村庄错落有致,环境整洁有序,文体设施一应俱全,平坦整洁的道路,白墙红瓦的小楼,每家前都放着一个崭新的蓝色垃圾桶。站在大石桥乡西岭村文化广场环顾四周:青山含翠,水光潋滟,鸟语花香,溪水淙淙……顿时会有一种人在画中的美好感觉。
西岭村焕然一新的面貌,是大石桥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一个典范。
“十二五”期间,大石桥乡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快生态集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将集镇建设和美丽乡村相结合,科学编制各类规划,引领和规范城乡建设。2011年聘请哈尔滨工业大学规划设计院专家,完成了全乡整体规划,确保乡村建设有序推进。
该乡积极稳妥推进集镇建设。依托濒临水库优势,借鉴江南水乡建筑风格,整合文化资源,致力于打造生态宜居的库区明星乡镇。坚持市场化运作,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集镇开发,拓宽集镇建设投入渠道,积极筹措建设资金,解决投入不足问题。整合危房改造等项目,统一规划,集中布局,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在集镇建设过程中,大石桥乡重点实施四大工程:投资800万元新建了长300米、宽15米的移民路,并对所有主干街道进行改造铺油,道路两旁栽植女贞、桂花、香樟等,安装太阳能路灯,实现了美化、亮化、绿化;以新建移民路为主轴,规划投资5000万元实施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共开发临街徽派两层门面房100套;实施供销商贸城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商住楼12栋,总投资8000万元;实施七里沟、大庙沟、纸坊沟等小流域治理工程,初步奠定了江南水乡特点的集镇格局。
该乡还以创建生态文明示范乡为载体,按照“因地制宜、农民主体、统筹推进”原则,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该乡以贾洼社区、西岭移民社区、刘营社区为重点,从整治村庄人居环境入手,扎实开展“三清三化”(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硬化、绿化、亮化),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文明水平,争创县级示范社区。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该乡注重分类施策:对郭家渠、东岳庙两村,充分利用濒水优势,引进有实力的企业统一规划,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美丽乡村;对沿河平原村下力气抓好生态环境提升、完善服务设施和培育文明乡风,积极发展农家乐等产业,打造农旅融合型美丽乡村;对山区的传统自然村落,保持原有风貌,适度修缮提升,留住历史记忆。
民生花开分外艳
“现在我们办事不出门,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方便得很!”11月21日,大石桥乡磨峪湾村党群服务中心干净整洁的便民服务室里,办事柜台上整齐摆放着写有村干部名字和服务项目的标识牌,墙上挂着标明村民办事流程的图板。刚办理完医疗保险手续的村民杨西玲拿着《便民服务指南》和几份资料开心不已。
近年来,大石桥乡把“让群众好办事、为群众办好事”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整合资源,筹措资金500万元,新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12个,建立便民服务体系,实行“一门受理、全程代办、承诺办结、结果回复”的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度,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零距离”服务目标,群众问事难、办事难等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同时,该乡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争取项目资金400万元,圆满完成了乡直初中和乡小市级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工程,投资200万元建成乡中心幼儿园。投资25万元,对全乡3所敬老院房舍进行整修和设备购置,使五保户集中入住率达到100%,乡敬老院荣获全省“人民满意敬老院”荣誉称号,乡民政所荣获市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实施乡卫生院升级改造工程,投资50万元扩建乡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了惠民服务一站式办公。争取移民后扶资金500万元,修通移民村连接新X011线道路8条,总长25公里。深化扶贫开发,做好移民后续稳定发展。扎实做好新农保和新农合工作,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筹资100万元建成乡中心文化广场。
随着一项项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大石桥乡发生了喜人的变化:水通了,路通了,产业有了,家家户户过上了好日子……2014年全乡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4.12亿元,比2011年增长1.1亿元;2014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12元,与2011年相比净增1000元。
老百姓幸福了,干群关系和谐了,工作开展也顺畅了。范海明告诉记者,近年来全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亮三评”、“三严三实”活动,转变干部工作作风,认真开展“包联共建”活动,真诚为民谋幸福,切实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大石桥乡信访稳定工作和政法综治工作连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单位。
五载春秋集锦句,一腔激情写未来。回眸“十二五”,大石桥乡书写了精彩,凝聚了力量,夯实了基础,抢占了未来发力的制高点。展望机遇千载难逢的“十三五”,大石桥乡作为丹江河畔的一颗耀眼明珠,将擂响绿色发展、跨越发展的激越鼓点,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大石桥乡地处风光秀美的丹江河上游,是库区移民乡镇之一。这里山清水秀,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被誉为丹江河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大石桥乡党委书记范海明说:“‘十二五’期间,乡党委、乡政府一手抓水质保护,一手抓生态发展,牢固树立‘水质至上、生态为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子,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各项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人民群众过上了富裕美满的日子。”
产业增收谱新篇
“以前按老传统种玉米、小麦,为提高产量总是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容易造成土地污染;这几年,我们发展竹柳、软籽石榴等高效生态农业,不仅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丹江口水库水质,收入也比原来翻了一番。”说起五年来村里发生的变化,大石桥乡贾洼村委会主任贾长宏脸上乐开了花。
南水北调移民大搬迁结束后,大石桥乡强化政府引导,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提高土地流转集中度,促使经营权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流转,不断提高生态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方共赢。
培育主导产业,增强引领能力。重点发展竹柳、湖桑、花卉、仁用杏、薄壳核桃等主导产业。引进河南丹江晟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竹柳育苗基地4000亩,在库区消落地栽植竹柳成苗2万余亩,建成全国最大的竹柳种植基地,为丹江口库区建设了一道生态屏障;引进沧海桑田有限公司,在东湾、贾洼、姚家湾、柳家泉四个村发展湖桑种植基地3000亩;引进锦江美林有限公司,在姚家湾村投资3000万元建设面积2000亩的生态观光园,现已完成项目总体规划和500亩生态园林,力争年底前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具备旅游接待能力;扶持五泉玉莲种植合作社在杨营至西岭新发展莲藕500亩;投资200万元实施库周隔离带建设项目,在西岭、张湾、东湾、贾洼等村栽植侧柏、松树、栾树20余万株;引导群众积极发展仁用杏、薄壳核桃、软籽石榴等生态产业,使之成为群众增收的富民产业。
加大造林绿化,巩固造林成果。以主干道、荒山和集镇绿化、丹江湿地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十二五”以来,全乡共完成造林绿化11万亩,其中,以种植油桐、侧柏为主,实施荒山造林7.5万余亩。以栽植竹柳、竹子、垂柳、湖桑等为主,完成库区滩涂造林3.5万亩。实施封山育林和森林抚育工程,共完成山区封山育林13万亩,投资100万元实施森林抚育工程2.3万余亩。持续推进石漠化治理工程,选取杨营、张湾村作为石漠化治理的示范点,修建鱼鳞坑万余个,栽植侧柏、构树2万余株,投资500万元完成石漠化治理2000亩。在造林质量上,由林站牵头做好技术指导,确保全乡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
乡村面貌放异彩
村庄错落有致,环境整洁有序,文体设施一应俱全,平坦整洁的道路,白墙红瓦的小楼,每家前都放着一个崭新的蓝色垃圾桶。站在大石桥乡西岭村文化广场环顾四周:青山含翠,水光潋滟,鸟语花香,溪水淙淙……顿时会有一种人在画中的美好感觉。
西岭村焕然一新的面貌,是大石桥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一个典范。
“十二五”期间,大石桥乡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快生态集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将集镇建设和美丽乡村相结合,科学编制各类规划,引领和规范城乡建设。2011年聘请哈尔滨工业大学规划设计院专家,完成了全乡整体规划,确保乡村建设有序推进。
该乡积极稳妥推进集镇建设。依托濒临水库优势,借鉴江南水乡建筑风格,整合文化资源,致力于打造生态宜居的库区明星乡镇。坚持市场化运作,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集镇开发,拓宽集镇建设投入渠道,积极筹措建设资金,解决投入不足问题。整合危房改造等项目,统一规划,集中布局,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在集镇建设过程中,大石桥乡重点实施四大工程:投资800万元新建了长300米、宽15米的移民路,并对所有主干街道进行改造铺油,道路两旁栽植女贞、桂花、香樟等,安装太阳能路灯,实现了美化、亮化、绿化;以新建移民路为主轴,规划投资5000万元实施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共开发临街徽派两层门面房100套;实施供销商贸城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商住楼12栋,总投资8000万元;实施七里沟、大庙沟、纸坊沟等小流域治理工程,初步奠定了江南水乡特点的集镇格局。
该乡还以创建生态文明示范乡为载体,按照“因地制宜、农民主体、统筹推进”原则,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该乡以贾洼社区、西岭移民社区、刘营社区为重点,从整治村庄人居环境入手,扎实开展“三清三化”(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硬化、绿化、亮化),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文明水平,争创县级示范社区。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该乡注重分类施策:对郭家渠、东岳庙两村,充分利用濒水优势,引进有实力的企业统一规划,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美丽乡村;对沿河平原村下力气抓好生态环境提升、完善服务设施和培育文明乡风,积极发展农家乐等产业,打造农旅融合型美丽乡村;对山区的传统自然村落,保持原有风貌,适度修缮提升,留住历史记忆。
民生花开分外艳
“现在我们办事不出门,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方便得很!”11月21日,大石桥乡磨峪湾村党群服务中心干净整洁的便民服务室里,办事柜台上整齐摆放着写有村干部名字和服务项目的标识牌,墙上挂着标明村民办事流程的图板。刚办理完医疗保险手续的村民杨西玲拿着《便民服务指南》和几份资料开心不已。
近年来,大石桥乡把“让群众好办事、为群众办好事”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整合资源,筹措资金500万元,新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12个,建立便民服务体系,实行“一门受理、全程代办、承诺办结、结果回复”的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度,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零距离”服务目标,群众问事难、办事难等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同时,该乡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争取项目资金400万元,圆满完成了乡直初中和乡小市级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工程,投资200万元建成乡中心幼儿园。投资25万元,对全乡3所敬老院房舍进行整修和设备购置,使五保户集中入住率达到100%,乡敬老院荣获全省“人民满意敬老院”荣誉称号,乡民政所荣获市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实施乡卫生院升级改造工程,投资50万元扩建乡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了惠民服务一站式办公。争取移民后扶资金500万元,修通移民村连接新X011线道路8条,总长25公里。深化扶贫开发,做好移民后续稳定发展。扎实做好新农保和新农合工作,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筹资100万元建成乡中心文化广场。
随着一项项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大石桥乡发生了喜人的变化:水通了,路通了,产业有了,家家户户过上了好日子……2014年全乡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4.12亿元,比2011年增长1.1亿元;2014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12元,与2011年相比净增1000元。
老百姓幸福了,干群关系和谐了,工作开展也顺畅了。范海明告诉记者,近年来全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亮三评”、“三严三实”活动,转变干部工作作风,认真开展“包联共建”活动,真诚为民谋幸福,切实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大石桥乡信访稳定工作和政法综治工作连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单位。
五载春秋集锦句,一腔激情写未来。回眸“十二五”,大石桥乡书写了精彩,凝聚了力量,夯实了基础,抢占了未来发力的制高点。展望机遇千载难逢的“十三五”,大石桥乡作为丹江河畔的一颗耀眼明珠,将擂响绿色发展、跨越发展的激越鼓点,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