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紫关镇:突出特色抓城建 雄关古镇展新姿
位于豫、鄂、陕三省结合部的荆紫关镇,素有“一脚踏三省”和“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美称,自古至今一直是方圆百里的经贸、文化、旅游中心。近年来,该镇按照“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打造精品,展示形象”的思路,坚持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发展战略,突出集镇的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旅游名镇特色、边贸重镇特色,积极探索“经营集镇,以镇养镇”的路子,着力打造豫、鄂、陕三省毗邻地区名星集镇。
该镇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规划。结合镇情,制订了建设“历史文化名镇、三省边贸重镇、南阳经济强镇”的总体建设目标。为确保科学规划能“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该镇特聘请省规划设计院、河南大学专家教授到实地考察论证,编制了《荆紫关镇2001—2020年建设总体规划》。镇区分为四个功能区,各区域房屋建筑样式、街景、设施配套等也制订了详细规划,明确了该镇小城镇建设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为集镇建设提供了蓝本。在总规划的指导下,又聘请河南大学专家制定出《荆紫关古镇景区旅游开发规划》、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编制了《荆紫关古镇保护规划》等,为荆紫关古街保护和城镇科学建设提供了依据。
坚持强力建设、打造特色。依据规划,先后投资3亿多元,实施了古镇商贸城、桐油城、西城区等工程,新建了迎宾广场、古镇广场、两条街道,建设了荆紫关污水处理工程,完成了古街改造,配套了供排水、电力、通讯、消防、环卫等设施,修复了平浪宫、山陕会馆、关门等古建筑,使镇区框架快速拉大,功能日趋完善,城镇化水平达45%以上,道路明灯率100%,城镇绿化覆盖率45%。同时,高标准硬化了“上荆公路”、“双白公路”等,使通向毗邻三省四县七个乡镇的公路全部硬化铺油,初步形成了一个“水绕集镇流、林围镇边走、园建镇内外、无处不是景”的古镇新城共融的延边中心城镇。一是强力推进集镇建设。
坚持规范管理、优化环境。在加大建设的同时,镇党委、政府重点突破,抓纲带目,以点带面,建管并重,加强集镇管理,着力提升集镇品位,优化人居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订了《荆紫关镇集镇管理办法》,并利用广播电视媒体开设集镇建设管理专栏,加大管理宣传力度。组建了环卫站、城管中心,配备管理人员18人,成立了一支集城镇管理、治安、消防为一体的专业化管理队伍。高标准配备了洒水车、垃圾处理车、值勤车等,为集镇科学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通过科学规划、强力建设、规范管理,在短短时间内,使荆紫关集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镇区面积由2.3平方公里扩大为6.8方公里,镇区人口达3.5万人,初步形成了功能比较完善、古镇新城共融的中心城镇,综合实力居全县第一方阵、全市20强。先后被确定为市“五星级小城镇”、“ 省级卫生镇”、“省级文明镇”、“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称号。
该镇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规划。结合镇情,制订了建设“历史文化名镇、三省边贸重镇、南阳经济强镇”的总体建设目标。为确保科学规划能“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该镇特聘请省规划设计院、河南大学专家教授到实地考察论证,编制了《荆紫关镇2001—2020年建设总体规划》。镇区分为四个功能区,各区域房屋建筑样式、街景、设施配套等也制订了详细规划,明确了该镇小城镇建设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为集镇建设提供了蓝本。在总规划的指导下,又聘请河南大学专家制定出《荆紫关古镇景区旅游开发规划》、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编制了《荆紫关古镇保护规划》等,为荆紫关古街保护和城镇科学建设提供了依据。
坚持强力建设、打造特色。依据规划,先后投资3亿多元,实施了古镇商贸城、桐油城、西城区等工程,新建了迎宾广场、古镇广场、两条街道,建设了荆紫关污水处理工程,完成了古街改造,配套了供排水、电力、通讯、消防、环卫等设施,修复了平浪宫、山陕会馆、关门等古建筑,使镇区框架快速拉大,功能日趋完善,城镇化水平达45%以上,道路明灯率100%,城镇绿化覆盖率45%。同时,高标准硬化了“上荆公路”、“双白公路”等,使通向毗邻三省四县七个乡镇的公路全部硬化铺油,初步形成了一个“水绕集镇流、林围镇边走、园建镇内外、无处不是景”的古镇新城共融的延边中心城镇。一是强力推进集镇建设。
坚持规范管理、优化环境。在加大建设的同时,镇党委、政府重点突破,抓纲带目,以点带面,建管并重,加强集镇管理,着力提升集镇品位,优化人居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订了《荆紫关镇集镇管理办法》,并利用广播电视媒体开设集镇建设管理专栏,加大管理宣传力度。组建了环卫站、城管中心,配备管理人员18人,成立了一支集城镇管理、治安、消防为一体的专业化管理队伍。高标准配备了洒水车、垃圾处理车、值勤车等,为集镇科学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通过科学规划、强力建设、规范管理,在短短时间内,使荆紫关集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镇区面积由2.3平方公里扩大为6.8方公里,镇区人口达3.5万人,初步形成了功能比较完善、古镇新城共融的中心城镇,综合实力居全县第一方阵、全市20强。先后被确定为市“五星级小城镇”、“ 省级卫生镇”、“省级文明镇”、“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称号。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